當“老鷹抓小雞”、“捉迷藏”等傳統遊戲離青少年學生越來越遠,現代科技憑著自身的優勢賦予了更刺激的網絡遊戲。然而,這種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遊戲早已超出了它所能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它正在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課堂拉向遊戲的“深淵”,而且無法自拔。

小案例

愛好不多的小強對網絡遊戲情有獨鍾,經常沉迷在虛擬世界的江湖較量中不能自拔,當他在網絡遊戲中形成的心理慣性實施到現實生活中時,悲劇便發生了。因為去上網問媽媽要錢,媽媽沒給,反而把小強給數落了一番,這便讓小強產生了為了拿到錢不擇手段的心理。小強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媽媽,然後拿光家裏所有的錢去上網。

16歲的小聰在網吧裏玩“用刀捅人”的遊戲,由於剛玩沒掌握好技巧,小聰每次都捅不中別人,反而老被別人捅中。坐在鄰邊的一同齡少年忍不住對小聰冷嘲熱諷,在網絡上捅紅了眼的小聰當即怒發衝冠,去商店買了把水果刀,回來將刀捅向嘲諷自己的少年,致使少年當場死亡。而事後,小聰依舊深迷於遊戲中。

當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網絡遊戲也成為青少年手中的新寵。網絡遊戲令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遊戲中的暴力行為也讓青少年在模仿和衝動下導致犯罪或有暴力傾向,網絡中監控不力的網絡遊戲直接成為一些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對象,成為網絡中的犯罪行為人,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勢必會從虛擬的網絡中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一種專門教孩子在公路上開車撞人取樂的網絡遊戲,該網站提示:本遊戲以調刺的意味告訴大家在開車時一定不要分心,以免發生交通事故。但遊戲在介紹中卻充滿了戲謔的意味:“空曠的公路上發生了連環的殺人案件,知道凶手是誰嗎?……嘿嘿,就是你啦,你看,你開車那麼不小心,老是撞到人……”

遊戲規則,一輛亮著燈的車,在公路到每撞死一個人,就會在虛擬的路麵上留下一攤刺眼的血跡,遊戲者的積分就會隨著撞死的人數而逐漸增加。該遊戲把開車連環撞死人的這種極端殘暴的行為稱為“做掉”,這不能不讓玩遊戲者產生暴力傾向。

這並非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網絡遊戲中的故事。在網絡遊戲中的曆史傳奇、英雄情結、神話元素與暴力在遊戲中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暴力卻依然在娛樂之中存在,所謂的“做掉”與其說是罪惡的象征,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作者所營造的娛樂氣氛無非是為暴力行為做鋪墊,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青少年而獲得暴利。為了達到吸引遊戲者的目的,遊戲設計者不僅把暴力主題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複活了與現代行為觀相反的等級主義。

青少年在玩網絡遊戲的同時,操作的動作隻發生在網絡上,展現在電腦屏幕中,但相應的動作卻會在青少年的精神係統中被重現和複製。站在這個角度看,迷戀網絡遊戲的人絕不是置身於遊戲之外的,而是真正的參與者。經常玩暴力遊戲的青少年,其精神活動也都會以暴力為主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控製的,因此,當青少年的精神以暴力為主題時,其行動出現暴力傾向也是必然的。

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情緒和行為在許多方麵都會表現出偏極性。而青春期又是一個變化不定、爆發性和衝動性都很容易走極端的特殊時期。其情緒會容易興奮、意誌容易動搖,他們內在的不滿情緒讓他們對周圍的人總想反抗,總有一種胡鬧的欲望。在行動方麵,雖比小學生有目的性和自覺性,但由於其心理和經驗以及意誌力等品質方麵的不成熟,仍會表現出有頭無尾、心無定性等不良情緒,自我控製能力欠缺。

1.成功的快感體驗。現今的網絡遊戲多半以暴力為主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除了少數情感類或益智類的類型外,大多數遊戲都是槍聲、砍聲不絕於耳,甚者震耳欲聾。大多數青少年熱衷於網絡遊戲,喜歡沉溺在虛幻的世界裏打打殺殺,盡情地揮霍暴力,多是因為對此感覺有趣又好奇,網絡遊戲新鮮刺激,其中的暴力場麵和個人英雄主義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位青少年說,在遊戲中,想方設法戰勝無數的對手取得勝利,看著敵人一個個在我的槍口躺下,看到我掙的分越來越多,那份成功的感覺真痛快。

2.暴力的渲染。青少年由於長期沉溺於網絡遊戲暴力的渲染下,其心理和精神也會發生嚴重的扭曲,逐漸傾向於用網絡中慣用的暴力手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他們的願望一旦受到打擊時,潛移默化受到暴力影響的成分就會爆發出來,做出讓人驚詫的舉動。隨著網絡遊戲的受歡迎程度,青少年犯罪的趨勢也在上升。

3.新鮮、刺激。尋求刺激是人的一種本能,刺激性的活動可以讓人忘乎所以、沉迷不已,也可以讓人失去理智。網絡遊戲的新鮮與刺激就是在虛擬世界裏可以任意的取他人和動物的性命,事實上也是在修煉一個人打擊其他生命的技能,這是所有網絡遊戲者都知道的最基本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