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永別祖國2(1 / 2)

“我不能同意你的說法,”愛因斯坦禮貌地回答,“我隻願留在一個政治自由、包容,而且在法律上對所有人民一視同仁的國家裏。但是,目前德國並沒有這種氛圍。”

領事館的一名館員緊跟著愛因斯坦博士走出領事的辦公室,他緊張地回頭望了一眼,然後低聲說:“他——領事先生,他這樣說隻是為了盡他的責任。但我願意冒險地向你坦白說一聲,你留在這裏是很聰明的決定。”

愛因斯坦教授對他的實言相告深表感激。難道祖國的情況真的如此嚴重,任何崇尚自由的人都無法安全待在國內嗎?但他覺得必須等到這些都確定是事實後,才能公開譴責德國新政府。當記者們要求他對德國政府迫害行動的報道予以評論時,愛因斯坦隻是回答說,他不能隻為自己辯護。他說,他離德國如此之遠,他所知道的有關德國的情況並不比任何一位美國記者多。但他接著表示,他無法住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且有種族及宗教歧視的國家裏。

1932年春天,愛因斯坦博士和他的夫人離開美國前往比利時。他們在海濱小鎮勒科克找到一棟舒適的住宅。瑪戈爾亦前往那裏與她的父母同住。她結婚以後繼續從事雕塑工作,並前往布裏吉斯上課。

比利時國王具有學者氣質,而且一直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國王經常邀請教授前往皇宮做客,兩人在宮中無所不談,從爬山一直到世界和平。伊麗莎白王後則是一位極有成就的音樂家,曾跟音樂大師伊莎葉學過琴。王後本人、愛因斯坦以及另外兩個小提琴手,四人組成了四重奏。伊麗莎白王後也是一位女雕刻家,有一次她把一件剛完成的作品拿給愛因斯坦看,愛因斯坦認真地告訴她:“你實在不愧是一位王後。”她聽了十分高興。

友好的比利時人很快就知道了他的私人生活,比利時仍然是一個民主而和平的國家。如果不是幾乎每天都有恐怖的消息從納粹德國傳來,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生活得相當快樂。

他不知道是否應該辭去普魯士科學院的教職,或是等待被逐出科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前往柏林的普朗克博士仍然身居要位,並擁有相當大的權勢。普朗克既不是猶太人,也未發表過任何一句足以令納粹黨反感的自由言論,因此他能保住他的地位及聲名,是不足為奇的。愛因斯坦覺得,如果普朗克被要求出麵為他的老朋友辯護,一定會感到為難的。因此,愛因斯坦教授寫信到柏林,要求辭去他在科學院的院士職務,因為他覺得,在目前政府的統治下,他無法為德國提供任何服務。

科學院的一些院士希望愛因斯坦不要作這項決定。他們一直以身為無黨派的科學家而驕傲。一位思想比較自由的教授問道:“為什麼要求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非得是一位民族思想強烈的德國人不可?那我們豈不成了向武力屈服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