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國的自由秩序原理之父
公務員發展
作者:李煒光
國家的大目標要先尊重老百姓的小目標,不急躁,不妄為,不與民爭利
我所在的樓前有一大片草坪,當初設計人員按照簡單的幾何結構辟出幾條人行甬道,規整漂亮,可是,路徑與人的行走習慣不大相合,有一段路竟是朝著相左的方向,然後掉頭才能走到樓門前,於是,大家寧願踩著草坪走一條直線。後來,走的人越來越多,硬是在草坪上踩出了一條新的小路,學校施工部門隻得在這段已經被踩得不見草皮的路上鋪上石條,等於承認了“非法小路”的合法性。
這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卻可證明“自然而然”的重要性,這也是人類自古希臘時代就爭論不休的政治哲學問題。柏拉圖說:“整個城邦的一切都應該盡可能地求其劃一”;亞裏士多德則認為:“一個趨向整體化的城邦,最後一定不成其為一個城邦。城邦的本質就是許多分子的集合。”(《政治學》)
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的老子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他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25章)一切事物都有它效法的對象,最後指向“道”,“道”則無所效法,以自身為法則。老子的意思是,世界是變化無窮和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無任何規定性可言,你不能用概念的、臆想的東西來代替世界本身,因為你做不到。
老子繼續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2章)難道人人都認為是美的事物會變成醜惡的嗎?會的。筆者上小學時正趕上全國學雷鋒運動,老師鼓勵大家做好事,誰做好事就在名字下麵貼一朵小紅花,積累多了便可以加入少先隊。於是,孩子們爭先恐後做好事,作假便不可免。當孩子幼小純潔的心靈滲入通過欺騙以達個人私利的因素時,你還能說這樣學雷鋒是好事嗎?
《道德經》第2章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萬事萬物相依存,有此即有彼,無此彼亦無,又時時處於向對立方的轉化中。不僅美醜善惡,難易、高低、前後、貧富等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自然的本然狀態,人們應還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待之。如鎖的功能是閉鎖停滯,火車的功能是快速行進,若想讓火車“飛”起來,先要給它設置靈驗的刹車裝置和開啟的鑰匙。依此邏輯推演,“清靜無為”便成為老子闡述的核心思想:“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於是,“無為”便成為《道德經》的主題,相關論述甚多。
無為,是因循,合時,順勢之意。自然而然,順應規律,是為道也。老子將其歸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治國要像烹調小魚一樣,掌握好分寸和火候。
國家的大目標要先尊重老百姓的小目標,不急躁,不妄為,不與民爭利。不折騰老百姓的小日子,就是最好。
這個簡單而至要的道理,老子早在2600年前就告訴我們了。
但是,“無為”也不能理解為凝滯不動。受到壓迫而無反應,麵臨危難不設法克服,遭受攻擊而不反擊,也是不自然的。順道而行、循理而為、因本性而動,行舟於青山綠水、策馬奔行於平原、積土以為山丘,才是真正的“無為”。是否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是否違背了萬物自身的本性,便是衡量“有為”還是“無為”的準繩。
在《道德經》第5章,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任繼愈解釋說:“人們把草做成芻狗,並不是因為愛它;人們祭祀完了拋棄它,也不是因為恨它、輕視它。”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自生自滅。後麵的一句依此推論,是說聖人與天地一樣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由自在地發展。最後兩句,按照陳鼓應先生的解釋: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政令繁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為好。(《老子今注今譯》)
老子認為,自然規律是不可逆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23章)他將飄風、驟雨的自然現象升華為物極必反、觀往其複的哲理:暴疾而起者,其止息也速。由天象而至人世,不順應自然者,亦不能持久。任何美麗言辭,堂皇高論,希冀行之百世的政令都是暫時的。所以,少發布宣言政令、少擾民,才是合乎自然的行為。
“無為”思想建基於對“有”“無”的理解上,老子在第11章講了一個關於車轂、埏埴、戶牖的哲學故事:“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打比方:數十根輻條彙集到車轂上,中間的空無之處才可以用來穿車軸,車輪才能轉動起來;粘土和泥製成器皿、開鑿門窗做成房屋也都是同一個道理。“有”和“無”比起來,“無”才是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