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不能直心腸
古代吏治
作者:王春南
古代官場波詭雲譎,險象環生。很多官員吸取前人仕途蹉跌的教訓,或從此謹小慎微,或變得世故圓滑。
老官僚告誡新進士
很多官員都懂得,不能讓別人察覺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意圖,不能讓人找到攻擊自己的借口。
明代陸容在《菽(shū)園雜記》中說到自己的一段經曆:成化二年(1466),我考中進士,被派到工部,開始了從政之路。父親的朋友徐孟章是一位久在官場的老官僚。他告誡剛步入官場的陸容:官場多險毒之人,你心太直,不會玩手腕,適應不了這種險惡的環境;你要在官場生存,就要改變自己,多長幾個心眼。
明代四朝元老、長期輔政的楊榮,認為即使對皇上也不可全拋一片心。明朝葉盛《水東日記》記載,楊榮見到因剛直惹禍的官員,總是非常惋惜。他認為向皇上進言,要講究方式方法,直來直去、有一說一不行。例如陪皇上讀《千字文》,皇上把“天地玄黃”錯念成“天地玄紅”,你不可馬上更正。怎知皇上不是故意念錯字來試探你呢?怎知皇上的真實意圖呢?怎知“玄黃”不可寫作“玄紅”呢?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沒有好處。隻有等皇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天地玄紅”,或者向你詢問是否是“天地玄紅”,你才可委婉地回答:“臣幼讀《千字文》,見書本是‘天地玄黃’,未知是否。”
楊榮是皇帝寵信的重臣,他為糾正皇帝讀錯的一個字,就要費這麼多心思;若要糾正皇帝的一個錯誤決策,還不知要動多少心思,說不定就裝糊塗了。
皇帝勸王禹偁改脾氣
王禹偁(chēng)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官做得也不小,但仕途不順,一貶再貶。
他第一次被貶是因為替徐鉉辯護。廬州尼姑道安誣陷徐鉉,道安應當反坐(被誣告的罪名加在誣告者身上)。宋太宗卻對道安不予追究,王禹偁偏偏仍要上書直言,要追究道安誣陷之罪。這顯然是違抗太宗旨意,王禹偁被貶。
第二次貶官是因為私下議論孝章宋皇後的葬禮。孝章宋皇後是宋太祖的第三位皇後,死後葬禮規格不高,在位的宋太宗似有點對不住這位故去的皇嫂。這本是皇帝的家事,直心腸的王禹偁忍不住私下說,孝章宋皇後畢竟曾“母儀天下”,應當按老規矩隆重辦喪事。他的話被人揭發,他又被貶。第三次被貶是在宋真宗鹹平(998~1003)初,王禹偁參與修撰《太祖實錄》,他秉筆直書。當時兩位宰相張齊賢、李沆不和,他們都懷疑王禹偁在背後議論、褒貶自己,便將王禹偁貶到黃州。
王禹偁第一次貶官回京後,朝廷給了一個官職。宋太宗一方麵愛其文學才華,另一方麵又為他脾氣剛直,跟人處不好關係,感到遺憾和可惜,要他改一改脾氣:“上以其性剛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這是《宋史·王禹偁傳》的說法。而宋代釋文瑩《玉壺清話》一書則說,宋太宗曾親自訓誡王禹偁:一次宮中舉行宴會,王禹偁赴會,太宗特地把他單獨召至禦榻前,訓誡說,你的才智和詩文,如果在唐朝,當不在韓愈、柳宗元之下。“但剛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難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