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跟他真的是孽緣。
第二天早上,我的精神狀態不錯,安排了公司的事情之後,給丹增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好多了。放下電話我在想,我為什麼要給他打電話?如果他真的擔心就讓他擔心好了,我不是恨他嗎?他有多麼自私,明明他比誰都了解這種病的感受,為什麼他要刺激我?如果當初就這樣彼此安慰著,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給我留下難以平複的傷痛,盡管是病態的,兩個神經係統同樣存在問題的人交往的默契,彼此的理解理應是多於常人的。
放下電話,我坐在寬大的辦公室裏,泡上一杯綠茶,有些百無聊賴,若是從前,這樣的情形,會期盼同他多說點兒什麼,而今竟然是乏味的。
窗外瀝瀝的秋雨,天空烏雲壓境,整個天像要墜下來一樣,我打開辦公室的所有燈光,與外邊形成巨大反差,我感到安全極了。
這應該就是我的生活了,一個封閉的世界,心靈的失語。而丹增,那個虛擬的丹增才是我的愛情,真實的他隻是一個病友,這樣想著,心裏竟有幾許安慰。我打開電腦,開始查閱抑鬱症的有關資料,這些天,我想建立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康複中心,這是一類被社會忽視的群體,理解隻是表麵的。
抑鬱症(depression)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一組心境障礙(mood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礙(affectivedisorders),是一組以抑鬱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症狀群或狀態。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某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抑鬱症的病因:抑鬱症的病因至今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麵:缺乏自信和自尊,對他人過分依賴和自我強求,不開朗,好思慮,多愁善感、軟弱等。
抑鬱症通常有情緒改變、認知改變、意誌與行為改變、軀體症狀等幾個方麵的病理表現。
情緒的改變:情緒低落,表現為表情陰鬱,無精打采、困倦、易流淚和哭泣。患者常用“鬱鬱寡歡”、“淒涼”、“沉悶”、“空虛”、“孤獨”
認知改變: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對各種娛樂或令人愉快的事情體驗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責、內疚。
意誌與行為改變:患者意誌活動減低,很難專心致誌地工作,盡管他們可能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很少腳踏實地去做。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目前心理疾病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全球的四億人患有抑鬱症;預計在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據專家統計,我國抑鬱症患者占總人口的4%至8%,約5500萬人;由此每年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因患抑鬱症而導致自殺的人數為80萬人,遠遠超過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15萬人。
我發現上麵所講的許多症狀都與丹增吻合,當初是我忽視了。更多的了解這個方麵的知識,至少使我對丹增多了一些理解,理解多了抱怨少了,也是治療我自己的一種方法。我思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