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黃曉明成為一種價值觀(1 / 3)

讓黃曉明成為一種價值觀

封麵故事

“我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二代。我將來可能會是貴族的祖先。我在為這個目標而奮鬥,想主動一點,就成立了這個工作室。但是我後來發現,其實當老板更累。”2010年下半年,跟華誼兄弟合約到期後,黃曉明帶著市值上億的180萬華誼原始股選擇單飛。2011年1月1日,黃曉明工作室成立了。除了演員、明星,黃曉明在商業層麵擁有了另一個正式身份—董事長,公司業務除了對其個人品牌進一步開發管理,還將主要精力放在影視製作和其他綜合領域投資。2012年,黃曉明以3.92億元的收入高居榜首,成為當年最賺錢的明星。

合夥人

黃曉明工作室CEO黃斌被譽為黃曉明的金牌幕後推手,他是黃曉明脫離華誼之後的首個合作夥伴。在娛樂圈打拚多年的黃斌被稱為“一哥”,做過記者,擔任過電影《左右》《我的唐朝兄弟》製片人,《趙氏孤兒》執行製片人,《無極》《梅蘭芳》《南京!南京!》宣傳營銷總監,豐富的經驗對於剛剛自立門戶的黃曉明來說非常寶貴。

幾年前,黃斌與導演王小帥出席一個頒獎禮,恰好坐在黃曉明身邊。那天黃曉明對黃斌的印象很深:“那時候,他在做王小帥導演的《左右》,跑過來自我介紹說,我是《左右》的製片人,可不可以請你去參加我們電影的首映禮?我當時想:一個小白臉,又年輕,長得挺帥,比我還小,怎麼可能是製片人!後來發現居然是真的。”

黃斌後來說,因為碰到了黃曉明,才決定做經紀人。這個時候黃斌意識到,在中國娛樂圈,極少數一線的藝人是需要運作來讓個人品牌價值最大化的。“有幾個一線的藝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都還做得不錯,我想,曉明也是時候該有自己的工作室了,我有信心有想法去幫助他實現。”

2010年,黃曉明在《葉問2》中被指“負責二”,這本是一件讓人惱火的事,但他堅持讓黃曉明接拍“凡客”廣告,“黃曉明,七歲立誌當科學家,長大後卻成為一個演員,被賦予外貌、勤奮和成功,但也被賦予譏諷、懷疑和嘲笑,人生即是如此。你可以努力,卻無法拒絕,哪有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沒錯,我不是演技派,NOT AT ALL,我是凡客。”伴隨著這段獨白,黃曉明一身黑衣,孤獨地站在拳擊台上,背後是耀眼的燈光,臉上是汗水和創可貼。這是黃斌與黃曉明合作的第一步,一句“鬧太套”成為網絡流行語。黃曉明的真性情也被公眾接受,拋開偶像外衣後,這種真實、勇敢、麵對自我的方式爭取到了正麵的能量。

廣告出來以後,在黃曉明身上堆積了許久的誤解、嘲諷和惡搞,被成功釋放。黃斌說,當初與廣告公司談創意,對方問,你們的底線在哪裏?“我說,我們沒有底線,但我們隻做正確的事情。”創意出來後,所有人都擔心黃曉明本人能否接受,畢竟一個偶像要麵對這樣的獨白,“會不會太刺激?”黃斌說他相信黃曉明能接受,果然,黃曉明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沒問題。”

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經理人而不是經紀人,在他看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紀人隻是幫人接活,談價錢,打理工作內容,在法律和財務上給予幫助,更像是一個服務機構,而經理人是一個MANAGER,他要處理藝人的方方麵麵,包括定位、營銷,是把藝人當作一個品牌來挖掘價值。黃斌說:“明星和經紀人有多重關係的可能,比如夫妻、情侶、師生、生意夥伴,但我和曉明更願意變成同一個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說現在兩個人經常同時蹦出一個詞來,但兩人之間的互補又很微妙,“他更感性,我更理性,有時他情商比我要高,但我們的共同點是,樂於成長這件事本身。”

雖然黃曉明工作室成立隻有短短兩年半的時間,但“二黃”組合已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做多種投資是黃曉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賺錢模式,比如大手筆買下當紅網絡小說和胡震生的《做單》的影視版權。《匹夫》是黃曉明工作室投資的第一部電影,雖然票房成績並不理想,不過在黃斌看來,這部電影給黃曉明工作室的最大意義可能是黃曉明真正完成了身份的轉換,“他是個有很好直覺的人,但藝人有時候要得多,會失控。現在他知道要交給團隊把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