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左手設計 右手管理(1 / 2)

左手設計 右手管理

封麵故事

張馳工作室

Chi Zhang

★主營業務:服裝設計

★成立時間:2007年6月

★規模:5人

★升級模式:堅持個人風格,借助明星效應

一走進百子灣29號藝術區,張馳4層樓的工作室先占領了視覺製高點。明亮的落地窗,大門上印著工作室的Logo“Chi Zhang”,幾經易址,張馳的個人工作室從倫敦移到北京。而6年前,這樣一間帶有明顯個人符號的工作室,在張馳眼中是個奢望。

室內一層是服裝陳列區,二層是個人辦公桌與會客區,三層用於員工辦公,四層是個600平的天台,未來它可能是舉辦party的活動區。“許多桌椅是我自己做的,工作室整體呈哥特風格。”暗色調是張馳的最愛,索性工作室的地板、沙發、書桌都選用了黑色。而大量的水管DIY作品是這個空間的亮點,椅子是用水管搭建的,椅背套上黑色的布套,落地燈的燈架是幾個水管的組合體,就連辦公桌都是用幾塊木板和水管拚接而成。辦公桌前的衣架上,掛著兩件剛完成的衣服,一件黑色禮服,一件印花複雜的T恤,和室內的調調一致。來往的客人和朋友,沒少誇他眼光獨到。

2007年,張馳在倫敦有了自己的第一間工作室,並開始銷售自己的同名品牌Chi Zhang。但他並不認為那可以被稱得上是工作室,“那不過是間手工作坊。”租下一間70平米的簡易辦公室,沒有一點裝修,地點選在倫敦zone1和zone2之間的非繁華地段,因為房租相對便宜。那是個不對外的工作空間,除了張馳之外還有兩個師傅,一個試版,一個做樣衣。沒有市場宣傳,沒有銷售,這方麵的工作就要親力親為。每天早9點,張馳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下午3點拿著自己的設計作品去談客戶。“現在回憶那時,覺得很不可思議,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想法,能直接上門拿著我的畫冊和我設計的衣服給人家看。”

工作室成立兩個月後,張弛在倫敦發表首個時裝係列,名為Rock Spirit。同年在倫敦Covent Garden、Soho、brick line等多處時尚地段的時裝店銷售,推出後獲得一致好評。

2008年,張馳把工作重心從倫敦移到北京,並在建外SOHO辦起了個人在國內的第一間工作室。這同樣是一個沒有個人符號的工作區,房間的顏色隨著SOHO的白色調,且隻簡修了事。直到去年,經朋友介紹,他來到了現在的工作地點,經過2個月的整體裝修,把牆麵故意做舊,再將之前淘來的vintage分布在各個角落,鋪上黑色的地板,才有了眼前的4層樓。其實,在張弛將工作重心調整回北京後,工作室的業務和他的個人品牌價值一直在不斷升級,而這個4層樓則是硬件環境上的一個飛躍。問他對工作室哪部分的設計最滿意,他環顧四周:“哪哪都滿意”。

對於設計,張馳從剛入行就一直很自信,意大利Istituto Marangoni時裝碩士學位是理論基礎,在海外長時間生活又讓他接觸一手時尚訊息,再加上林林總總的獎項頭銜,這些都足以給他打氣。回國後不久,因為一次偶然機會遇到演藝圈經紀人,經介紹,他擔任羽·泉十周年演唱會的服裝設計工作,後來證明,這第一筆明星單是塊敲門磚。“那會兒不懂掙錢,就隻想把衣服做好,也確實這筆單給我不少自信。”此後,張馳的“大活兒”源源不斷,越來越多的明星找他設計禮服,現在張馳設計紅毯禮服的客戶有長長一單:蔡康永、陳坤、佟大為、黃曉明

盡管明星路線讓張弛受益匪淺,但他還保持著相當的冷靜,“我不覺得給哪個明星做了服裝就很了不起。因為這不是我覺得牛的事兒。隻有這個行業肯定你,認為你牛,那才是真牛。”他認為,設計本身才是真正能夠讓他感到滿足的事,“幾乎所有的男藝人都穿過我設計的衣服,但是我不會去做一個大照片牆進行展示,因為這對於我來講沒有意義,也不是我追求的。我希望的是這些明星們穿上我的衣服感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