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2013巴塞爾
名物語
翻至此頁請君放慢閱讀速度,閱讀這個專題可能需要花點時間。
每年做巴塞爾專題都是件費盡精力和心思的大事件,單是過眼上千枚長相不同、功能各異的時計已經是天文工作量,何況我們要做的,絕不僅僅隻是,過一眼。
從一開始,這就是本要做得足夠專業又易讀的專題。專業又易讀,這個訴求恰好與腕表的設計訴求不謀而合。
創意始終領先需求一步,這是製表商的本領,也是編輯的本領。這個專題,從最表層的展館分析到最內裏的機芯;從嚴肅趨勢講到趣味細節;又從複古說到複刻,洋洋灑灑但麵麵俱到。複古控、機械咖、外貌協會……都能各自探索到樂趣。
即便是對腕表毫無研究的熱鬧看客,我們也能留住您:15款精選的創意時計,至少一半能讓你的嘴唇呈現出“Wow”的形狀。
詳實、有趣、新鮮、有創意。
閱讀過程可能費點腦筋,某些原理和工藝過於複雜,但我保證這是值得的。
創新與複古並重的一年
今年的巴塞爾表展有兩個明顯變化:1“嶄新麵貌”。原有的6個展館被整合成為4個並重新進行了規劃和裝飾。2.“中國熱潮”。現場記者“中國麵孔”多了許多,國內的一些互聯網媒體派出了肩扛攝像機的現場錄製工作組。除此之外,來自中國的新晉“獨立製表人”也頗受歡迎。巴塞爾表展甚至特意為中國的參展商劃分出“中國展區”,甚至在展會期間每日出版的“日報”上還增加了專門的中文版麵。不過與火熱的場麵相反,國內的瑞士鍾表進口自從去年底開始下滑,截止到今年2月,同比負增長了33.6%。傳統和創新,是鍾表行業永恒的兩大主題,也是每屆巴塞爾鍾表展的看點。今年的創新比往年出現得更多更強。例如:豪雅史上首款磁鐵驅動的1/100秒計時秒表和磁力雙陀飛輪概念、宇舶的50天動力“法拉利”、寶璣的“音樂唱片”、雅典的 “腕上八音盒”、海瑞溫斯頓的“多米諾骨牌”、寶珀的陀飛輪卡羅素合體、芝柏的恒定動力擒縱手表等等,這些都是要被收錄到鍾表曆史辭典中的新詞條。特別要提及的是,宇舶在創新領域的持續發展能力。多年來,無論是在技術的實現手段方麵,還是在所營造的商業噱頭方麵,宇舶的努力有目共睹,今年它不僅創造了一個動力儲存的新紀錄,而且不可思議地將“安提凱希拉”實現了量產化生產。“安提凱希拉”是一個失傳已久的、古人創造的可以計算、記錄天文學的機械裝置,一個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更多的時候,堅持傳統比實現創新更加困難。每年巴塞爾表展,百達翡麗、勞力士、歐米茄是我首要關注的對象。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從來不追逐潮流,隻在原有的功能和設計基礎上做文章,是“保守黨”的代表。好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從這個角度上看,買奢侈品其實就是在節儉,何況一隻好表是可以陪伴人一生的,一切創新和改變必須服從於“穩定”和“精準”這兩個前提,而這些隻能在時間的長河中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