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紙牌屋》裏的白宮權力博弈(1 / 2)

《紙牌屋》裏的白宮權力博弈

影視

作者:武雲溥

嚴肅的政治劇集已經很久沒有精品出現了,《紙牌屋》第一季能在今春掀起全球範圍的觀劇狂潮,並讓觀眾們熱切期盼第二季,看點就在於其“白宮政治普及教科書”的豐富內涵。

《紙牌屋》引發我好奇心的起初原因,還是微博上流傳的那句雷人的宣傳語:“美劇版《甄傳》。”也不知是誰想出這麼個說法,噱頭倒是足了,實際內容卻相去甚遠:在皇權獨裁的中國古代宮廷裏,嬪妃們勾心鬥角說到底是為了爭寵,得一人寵愛即可擺平所有人;而在現代民主社會,即使位高權重如總統,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甚至可以說總統也隻是權力運轉過程中的一個樞紐而已。樞紐不隻一個,樞紐之間的關聯也錯綜複雜,要下好民主政治這盤棋,平衡各方利益,水麵之下的學問就太多了。

沒有王牌的玩家

這部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劇集,其商業運作方式則更具開創意義。製片方Netflix是全球最大的在線影片租賃服務商,單在北美就擁有2700萬付費訂戶,海量觀眾群在過去漫長看片生涯裏的每一次點擊,都在Netflix的後台數據庫裏積累下來。通過“大數據”分析,Netflix發現人們喜歡黑幕、懸疑,喜歡大衛·芬奇和凱文·史派西,喜歡等待全劇播完後下載下來一口氣看完,而不是像仰賴貼片廣告收入的電視台那樣每天或每周播一集—現在是網絡時代了,電視台都變成了“傳統媒體”,誰還有耐心追著它們看呢?以上這些數據分析結果促成了Netflix吃螃蟹的壯舉:《紙牌屋》第一季13集采取付費收看方式,一次性在網絡上發布,果然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國《獨立報》評論Netflix的做法“預示著一場革命”。

我看的是人人字幕組製作的“精校版”,感謝偉大的互聯網分享精神和勤奮的字幕組童鞋們,字幕裏隨處可見的注釋解決了我的很多疑問,但也有不少背景知識需要另外補課。主演凱文·史派西是老戲骨了,1999年他憑借《美國麗人》成為奧斯卡影帝,這次肯屈尊出演電視劇(而且還是在網上播),相信除了可觀的片酬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角色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他—弗蘭西斯·安德伍德,眾議院多數黨黨鞭,一個熟稔權力運作規律的老滑頭,在扶持總統當選後被放了鴿子,失去了總統許諾的國務卿職位,於是積蓄力量準備反撲。《紙牌屋》開局就把“政治是怎麼回事”毫不掩飾地擺在觀眾麵前:看吧,沒有童話,沒有理想,一切都是利益交換。

黨鞭需要動用各種手段,確保議員們能夠按照執政黨的意願來投票,該通過就通過,該反對就反對。聽起來簡單吧?其實在民主社會,這真不是容易的事,你以為議員們都跟綿羊似的乖乖聽話?總統的賬他們都未必肯買,除非利益分配確實照顧周全了: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想法會有衝突,政界和商界大佬也各有算盤,甚至工會也經常跟總統對著幹。

片子裏的總統上台第一件事是推動教育改革,這是民主黨的習慣,就像現實中奧巴馬積極推動醫療製度改革一樣,都是“大政府、小社會”的典型思維。但是政府積極幹預社會就意味著更多觸動某些階層的利益,《紙牌屋》裏的教育法案就引發了教師工會的激烈反對,導致長時間大規模的罷工。在這場較量中,工會一直占據主導權,連黨鞭大人都被迫采取了讓手下往自己家裏扔磚頭的“低級手法”,栽贓汙蔑工會。其實這從另一麵證明了權力製衡體係的有效:即使是實權派人物,也無法動用公權力來彈壓對手。在所有的領域,至少在台麵上,玩家們都是公平角逐,沒有人手裏掌握通殺王牌。

得民意者得天下

《紙牌屋》的片名“House Of Cards”是英文裏的固定俚語,顧名思義,用紙牌砌成的房子缺乏根基,脆弱不堪,狂風之下必然坍塌。可這紙牌屋既能搖晃著矗立起來,當然也是巧妙維持某種力學平衡的結果。其中重要的一環,便是政界與媒體的關係。

劇中的《華盛頓先驅報》女記者佐伊為了獲取獨家新聞,大膽夜闖弗蘭西斯家,希望和黨鞭達成某種“默契合作”:“我不會泄露你的身份,我隻刊登你告訴我的事情,而且我永遠都不會提問。”佐伊對弗蘭西斯說,作為回報,她願意做弗蘭克的地下情人。現實中並不存在《華盛頓先驅報》,這家虛構的報紙顯然是在影射《華盛頓郵報》。而媒體與政客的媾合,顯然也不會像天真的女記者想的那麼簡單。隻犧牲色相是無足輕重的,對弗蘭西斯來說,他需要媒體不露痕跡地向公眾傳達某些特定信息,這些信息是經過篩選的,有影響大眾心理從而左右民意的功能,真正老辣的政客一定精通此道。《紐約時報》有篇評論《紙牌屋》的文章說,很難想象會有媒體願意雇傭像佐伊這樣開口就說自己不會提問的記者,而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矛盾狀態在這部劇集裏也被誇張演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