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檀香山,國人便自然想起孫中山先生,他很小的時候就跟母親在這裏念書,後來在這裏學醫,再後來在奧休學院深造,這裏可以說是孫中山的大本營,他就是在這裏孕育出革命的火花。
而另一個與孫中山先生密不可分的便是洪門。洪門與檀香山的淵源也多半來自孫中山。年輕時候的孫中山到處跟人宣傳革命,可是他發現,中國人都醉心於升官發財,對革命根本不感興趣。但是,也不是完全沒希望,孫中山先生意外發現,有一群人思想沒有那麼僵化,積極性還挺高。那些人呢?就是江湖朋友,文化點說就是會黨人士。
怎麼發現的呢?原來孫中山有個醫院的同學叫鄭士良,後來輟學回家。無論是搞傳銷還是搞革命,發展下線先從同學入手總是沒錯的。孫中山就找到了他,這個哥們兒一聽說要革命,馬上熱血沸騰,還主動向孫中山坦白,自己現在已經是混社會的了,是當地的三合會的頭目。現在我聽你講的這些非常有道理,以後你要是想起事,我就帶著兄弟跟你幹!
好家夥,這下孫中山先生一下找到了突破口:聯合會黨搞革命。他曾經說:“餘持革命主義,能相喻者,不過親友數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祿,唯所稱下流社會,反有三合會之組織,寓反清複明之思想於其中,雖時代湮遠,幾於數典忘祖,然苟與之言,猶較縉紳為易入,故餘先從聯絡會黨入手。”什麼意思呢,就是仗義每在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經過多方努力,孫中山聯絡了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的三位江湖大佬在香港開會,成立了興漢會,孫中山先生成為會長。第二年便發動了惠州起義,主要都是些三合會的會員。這次起義後來失敗,大家解散。三合會員回去還是接著混社會。雖然失敗了,但孫中山找到了方向:發動會黨。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洪門了。孫中山發現海外華僑基本是洪門中人,而且洪門還有“反清複明”的口號,這恰好跟孫中山的誌向是吻合的,尤其是“反清”部分。於是,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了洪門,因為他本來就是興漢會的會首,所以一進洪門就被封為洪棍。有了洪門的支持,孫中山先生才有了人和錢,可以說洪門對於推翻清廷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的。很多聲名顯赫的革命黨人其實也都是洪門中人。像鑒湖女俠秋瑾,就是洪門中的白紙扇;黃興,更是哥老會的龍頭。更有甚者,前後兩任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和羅斯福都是洪門致公堂的法律顧問,由此可見洪門的勢力有多大。
1904年,孫中山以“洪門大哥”身份赴美進行革命活動,司徒美堂被孫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動,決定親任保衛員之職。司徒美堂那時候其實已經是實質上的洪門龍頭了。洪門組織從此開始從人力、財力等方麵支持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更是邀請司徒美堂回國當監印官。但司徒美堂卻選擇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實在是我輩人士的楷模。
好啦,還請各位看官原諒一個老朽的喋喋不休,人老了總是多些回憶。
下了船,便有一輛林肯等在岸邊。我們上車行不多時就進了一座歐式風格的古堡,哥特式大門,經過盛開著白薔薇的歐式花園,穿過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連續的拱門和回廊,挑高大麵窗的客廳,這裏便是後來的主教博物館,也是洪門的總堂。
你們能想像一個土老帽站在一座恢弘的城堡麵前的傻樣嗎?司徒靜噗嗤一聲樂了出來,拍了我一下,蹦蹦跳跳的跑到大門口,然後轉過身朝我伸出手,說道:“初九,歡迎你來到我家。”
我回過神來,臉色通紅,抱拳行了一禮,說道:“打擾打擾。”
司徒靜一把抓住我的手,說道:“你也要伸出手來,這樣,這個叫做握手,西方人的禮節。有的紳士還要親女士的手背呢。要不本小姐就便宜你讓你親一下?”
我想當時的我臉一定是比熟了的螃蟹還要紅,不知道說什麼好,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時李大伯說道:“好啦好啦,不要鬧了,我們先進去吧。小唐,你把出初九的行李拿到客房。初九,我們先去餐廳吃飯。”一個小廝應聲而去。
李大伯領著我們往右側房子走去,不多時便到了。遠遠看見餐桌前坐著一個老者,須發銀白,雙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甚是威嚴。左手邊第二個位置站著一個中年婦女,有一股飄逸出塵的氣質,麵容與司徒靜有七八分相似,想來便是司徒靜的媽媽了。果然司徒靜一溜小跑過去,先是衝著老人叫了聲太爺爺,然後便膩在婦人身邊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