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兄要出版他的中篇小說集《河姑》了,還缺一個序言,我來冒昧寫一個,這也是我第一次為家鄉安仁作家出的書寫序言。
啟明兄,原名歐陽啟明,也叫陽啟明,現任職於老家安仁縣史誌辦,是安仁作家協會的主席,也是安仁文學的領軍人物之一。認識他,是通過我小弟旭日的介紹。多年前,小弟的寫作就得到他的鼓勵。後來,我才知道,啟明兄在新時期之初,就以《七彎八拐的永樂河》而被評為《湖南文學》“十佳作品”,列為新時期文學湘軍一員。隻是,後來在基層,因很多事務困擾,啟明兄才沒有進入主流文壇。不過,他還堅持不懈地創作,時有佳構麵世。收入《河姑》中的《尋找河姑》《一粒塵沙》《作家之夭》和《一張失傳的古藥方》等中篇,就是很好的證明,它們不但顯示了啟明的創作才華,也向讀者展現了安仁的鄉上文化。
我認真品讀了《尋找河姑》,這個中篇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的美麗鄉村女子滿妹的形象,她是永樂河邊的四公公和四婆婆九個女兒中的滿女,取名叫滿妹,她遇到了鎮上開餐館的老板金喜,在金喜飯店裏做服務員,一個晚上她被已有家室的他誘奸,滿妹以為找到了愛情,就頻繁和金喜偷情,還做著當正室太太的夢,結果呢?金喜本來是違法小人,不但騙取了滿妹的感情和肉體,還瞞著女人桂花和已婚女人蘭蘭偷情,可恨的是,金喜好偷販國家保護動物,還為了讓食客上癮,在飯菜裏偷放罌粟果,滿妹自然從金喜身上得不到愛情。於是,她開始進行報複,終於使金喜破產。但小說結尾,滿妹也沒得到幸福,她在一次醉酒後獻身於尋找河姑的老陸,被她的丈夫發現,也失去了家庭幸福,隻好選擇失蹤。小說還有一根線索,老陸在永樂江開船打魚,一直在尋找所愛的河姑,在滿妹要投河自殺時,救了滿妹,和滿妹有了交情。隨著兩人的交流增多,老陸從滿妹身上找到了河姑的影子,而滿妹也從老陸的身上找了男人的美德和愛的力量。這部作品裏,滿妹是實在的人物的形象,而河姑是始終沒有出場的人物的形象,一個鮮活,一個夢幻,但兩者互相交織,使讀者感受到了人格的雙重魅力,也讓小說增添了一份複調小說的氣息。這部小說,沒有直接反映改革開放,但字裏行間又見改革開放給鄉村人內心世界帶來的複雜的嬗變。
《尋找河姑》帶著現實主義的痕跡,但又是意象化的,有著濃鬱的抒情氣息。啟明似乎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書寫自己的理想。作為一位作家,啟明兄在時代變革潮流中,是有著鮮明的價值立場的,《尋找河姑》裏,他的立場是人性的,是追求人文主義關懷的,他對精神世界的重視,比講述故事還用力,因此,《尋找河姑》裏有悲劇的藝術震撼力。
啟明的小說,有幾個特點:第一,每一篇都有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敘述空間。如《尋找河姑》裏,是雙線敘述,視角交叉的。《一粒塵沙》裏,以一位死去的鄉村老人的視角來展開敘述,來講述鄉土人的傳奇人生。《一張失傳的古藥方》是以一個在外鄉長大的遊子的視角來展開對安仁藥文化的敘述和表現的。第二,保留著鄉土小說的氣質,關注鄉村,書寫鄉土人物,呈現鄉村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麵貌,表現作家一以貫之的對鄉土的深情凝視。無疑,無論是《尋找河姑》和《一粒塵沙》,還是《一張失傳的古藥方》和《七彎八拐的永樂河》,都以永樂江為背景,都有對安仁鄉土文化和人情人性的描述和表現。第三,在講述鄉村人故事的同時,注意挖掘鄉村人的內在生命品質,把鄉土與人性,鄉村與現代化變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說的敘述,來建構合理的價值觀及表現作家對文化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期待。從這個角度看,啟明的小說創作是有著隱喻性的,他似乎在走歐美複調小說的路子,特別是《尋找河姑》裏,幾根線索的交錯,不同視角的切入,加上價值觀的衝突及人性的裂變,都在這部作品裏得到充分的展現。
因此,從《河姑》的幾個中篇來看,啟明是具備了現代作家的素養,也達到了現代作家的審美水準的。一位現代作家,並不是他穿了西裝革履,並不是他出口洋文,言必稱希臘,就有了現代品位。真正的現代作家,是有內在的現代觀念,有全新的審美技巧和表現能力的。啟明不事張揚,卻蘊蓄著巨大的藝術能量,他的中篇小說是有力度和深度的,也是有審美張力和情感召喚力的。
安仁地處湘東南,在羅霄山脈之西和五嶺之北,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傳說中的神農遍嚐百草的地方,是神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中草藥之鄉,有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湘江源頭之一的永樂江,這些都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可以說,安仁是一片滋養文學的土壤。
很驚喜的是,啟明是第一個真正把“永樂江”當作審美意象來經營的。就這一點來說,安仁人民應該感謝他,感謝他書寫母親河,感謝他把永樂江河畔的生命表現得如此有血有肉,他是一個塑造安仁文化的高手,也是一個把鄉土寫進了靈魂的好作家!
譚旭東
2013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