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幼時家貧,讀書很少,但與鄉間說書藝人結交甚多,不自覺間受其影響,常把說書人講的故事自行改編,說與他人,以此為樂。後來有幸考上大學,在大學期間,受新詩的影響,寫了一些朦朧詩,以排遣青年時代的鬱悶。誰知歪打正著,無意中收到了校刊一元五角錢的稿費,那是我人生中第一筆稿費,可惜的是那篇詩作已無從查考。就是這一元五角錢,讓我走上了十幾年的孤苦而快樂的文字創作之路。

我的作品真正由手寫體變成鉛字,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先發表詩歌,再由詩歌到隨筆、散文、小說、譯文、報告文學、故事和影視劇等,可以說屬於文學範疇的文體,我都有作品發表。大致統計一下,作品基本發表在《當代人》、《小小說月刊》、《思維與智慧》、《演講與口才》、《家教博覽》、《愛情、婚姻與家庭》、《相知》、《女子世界》、《中學生》、《少男少女》、《農家女》、《民間文學》、《故事會》、《上海故事》、《新聊齋》、《故事林》、《市場周刊》、《現代營銷》、《大眾商務》等七十多家刊物上,約三百多篇,二百多萬字。由小說和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二十集,均已在二十幾家省級電視台播出,並有多篇小說和故事獲國家級獎勵。

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我寫了大量有關商場的文字,為我贏得了當時看來較為可觀的稿費,也使我在文學創作上有了一個猛省:文學創作不能一味地關注小我,而要把自己融入社會的大我之中,隻有寫那些老百姓喜歡的文學作品,才能夠被人們認可和接受。於是,自二〇〇〇年起,我開始有意把自己的創作方向轉向民間文學。也許是命運又一次眷顧吧,我在民間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績,達到自從事文學創作以來的頂峰。我發表的作品囊括了時下全國絕大部分一級刊物,其中《來自大洋彼岸的聲音》還獲得了由政府頒發的民間文學最高獎——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新故事創作)入圍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〇〇八年,我作為民間文學作者的代表,參加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新春聯歡會,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直屬的刊物《民間文學》評為故事名家,並開辟故事名家專欄。在民間文學上的成績,為我開拓電視編劇創作這條路奠定了基礎。由我創作的電視劇《孝心不打折》、《善意的謊言》、《秘密校規》、《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不能說出的秘密》等,先後在數十家省級電視台播出。

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一瞬。閑暇時,我常常捫心自問,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做點什麼?也許還隻能從事這十幾年如一日的筆耕吧。最後用自己一篇散文中的話,結束這篇自序:“關掉台燈,讓夜色包圍著。點燃一支煙,火紅的煙頭提示著一個生命的存在……渴望離你總有一段距離,但你不能也無法放棄渴望,渴望在渾然不覺中左右了人的一生。”

孫瑞林

201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