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詩人辭筆,才情縱橫(1 / 3)

7.詩人辭筆,才情縱橫

——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王維作品

王維少年時,即以文章得名,又精通音樂,擅長各種樂器,而彈奏琵琶尤為突出。與達官貴人、公子王孫相交遊,深得岐王李範(唐睿宗之子,玄宗之兄)的賞識。唐代考進士,需要有名望者推崇、揄揚,方有考中的機遇。王維欲考進士,求岐王揄揚。岐王說太平公主(睿宗之妹,權傾朝野)另有推薦人,不好與之相爭,我給你好好謀劃,“子之舊詩清越者可錄十篇,琵琶新聲之怨切者可度一曲”,五天後到我宅中。王維依命而行,如期而至,岐王說:你以文士身份無法謁見太平公主,你能按我的要求去做嗎?王維恭敬從命。岐王乃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讓王維穿戴好,令其懷抱琵琶,同至公主宅第。宴樂之時,諸伶人奏樂,而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於一邊,太平公主顧見,謂岐王“斯何人哉”?岐王曰“知音者也”,遂令王維獨奏新曲,聲調哀切,滿座動容,而無人識得樂曲之名。此乃王維所創之《鬱輪袍》,太平公主大奇之。岐王說,此人不但擅長音樂,而且文章詩歌,無人能出其右。王維呈上詩卷,太平公主誦讀之下,驚駭曰:“此皆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而待為上客。王維風流蘊藉,語言諧趣,大為諸貴人所欽慕。因受太平公主的舉薦,王維遂一舉中第。

王維還是傑出的畫家,畫山水鬆石,有畫聖吳道子的風格,而風致標格特出。長安千福寺西塔院有掩障一合,畫青楓樹;又畫詩人孟浩然《馬上吟詩圖》,而所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山穀鬱鬱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曾自題詩“當世謬詞人,前身應畫師”,頗為自負。王維還擅長潑墨山水,筆跡勁爽。相傳,王維曾經為岐王畫一大石,相筆塗抹,自有天然之致。岐王很是喜愛,常常獨坐注視,而有山水之想,悠然有餘趣。數年之後,此石更見精彩。一天,大風雨中雷電齊鳴,忽然拔石而去,屋宇俱壞,後來隻見畫軸上空空如也,所畫石頭已經飛去了。至唐憲宗時,高麗(今朝鮮半島)遣使言:“幾年月日,大風雨中,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知為中國之物,王不敢留,遣使奉獻。”憲宗命群臣以王維繪畫真跡比較,無毫發差謬。可見其繪畫之入神,因此,曆代都將王維繪畫列入神品。

因為兼擅繪畫與音樂,王維頗有過人之處。有人畫奏樂圖,王維熟視久之而笑,或問其故,王維說:“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好事者集合樂隊按驗,一無差謬。王維以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耳朵來觀察、聆聽大自然,便有不同的體會了。前人評價王維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王維的詩文中還有音樂的動人節奏、旋律。如《終南山》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

詩的首聯寫遠眺終南山,終南山高大巍峨,太乙主峰幾乎高聳入天都,而山脈東西綿延起伏,一直到了海邊。頷聯則寫進入終南山的景象,在半山腰向下看,則白雲四合,而仰望則青靄迷濛,登山而入青靄,則青靄已然消失。頸聯則寫登上山巔俯視終南山,廣闊無垠,各山峰山穀陰晴不同,竟然是南北之地的分野。尾聯則為下山之後,隔水問樵夫,仍寫終南山之廣大。顯然,王維此詩采用了畫家移步換景的技法,有尺幅千裏之勢,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終南山,給人以全麵親切而新奇的感受。此詩用字也很注意色彩,“白雲”“青靄”,兩相輝映,獨出心裁。

輞川原為宋之問別業,後歸王維所有,王維重加修葺經營,使得風景顯著。王維隱居輞川修道,多能以禪寂之心聆聽大自然之聲響,並能夠創造性地予以表述,形成泠泠盈耳之完整樂章,如天籟清音。有一年的臘月,“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遂寫信給自己的友人裴迪,即《山中與裴迪秀才書》,邀約其到終南山。在信中,王維以其畫家、音樂家的藝術感悟,詩人的筆觸,勾勒輞川之情景,以聲韻音響描摹,栩栩如生,如臨仙景,如聞仙樂: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複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雪霽圖

生動而自然,幽雋而清麗,靜中含動,動中有靜,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輞水淙淙流淌聲襯托出夜晚之寧靜,而偶爾傳來三兩聲深巷寒犬如豹之吠聲,低沉而渾厚,劃破了輞川夜晚之寧靜,村墟中咚咚的舂米聲與遠處寺廟傳來的悠揚疏越之鍾聲,共同構成了一首充滿生命活力的交響樂,縈繞於耳際,流淌於心田,給人以無限的審美享受。如此,則以聲響音樂之抒寫,將輞川之美妙絕勝突現出來,仿佛置身於聲韻生動、天機充沛之景象中。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就以聲響音律來寫輞川之幽美、閑居之可人:“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此詩著重描摹聲響,從視覺與聽覺來寫輞川勝景、閑居心緒。屋外秋水潺湲,溪流淙淙,陣陣秋風吹拂,傳來暮蟬聲聲,而野老酣飲,時時傳來略帶醉意的嘯詠歌唱,種種聲響構成旋律優美的樂章,而此樂章又在渡頭落日、墟裏孤煙的祥和靜謐背景上展開,於是其舒嘯移情之景如親聞親見,詩人將其閑居之意寫得極其生動。文章語言清新,駢散相間,既象一篇山水小品,又如一幅風景圖畫,與其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