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不拘格套,鬱勃雄勁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與《與孟東野書》
一
安祿山從範陽起兵反叛,浩浩蕩蕩地殺向洛陽、長安,想一舉占領東都、西都,滅亡李唐王朝。蒲州河東人張巡為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乃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固守睢陽(今河南商丘),以抗拒安祿山叛軍,遲滯其進攻,為李唐王朝積極組織平叛贏得時間,同時也從精神上鼓勵士大夫及百姓的心勁,堅定抗戰決心。而且,睢陽是江淮地區北麵的屏障,守住睢陽,即可以遮蔽江淮,使安史叛軍不得南侵,從而保證東南財賦之地的穩定,為唐王朝平定叛亂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韓愈
睢陽之戰,極其艱苦,安祿山派大將尹子奇圍攻。當時,安祿山已經攻下了洛陽,形勢非常危急,而睢陽城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堅守經年,城中草木皆已吃盡,人們易子而食,仍然堅守孤城。睢陽城初圍之時,逃到成都的唐玄宗聽到張巡、許遠堅守睢陽城的壯舉,很是感動,加張巡金吾將軍的官爵。張巡有《謝加金吾將軍表》,表達自己對朝廷的忠心:“想峨眉之碧峰,豫遊西蜀;追綠耳於懸圃,保壽南山。”念茲在茲,不忘逃往西蜀的玄宗,祝願其壽比南山,並且說:“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二百餘陣。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其忠勇之心,天日可鑒。為了激勵將士堅守孤城,英勇抗戰,賦詩:“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效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裏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實際上睢陽太守乃許遠,許遠官職高於張巡,自認為是文人,不諳熟兵法,不能有效地指揮戰鬥,遂將軍政之權讓給張巡,讓張巡全權指揮睢陽城的一切軍政,自己甘願居於張巡之下,積極配合張巡的一切工作。此種讓賢任能,不爭名利,全心全意為國家的品德,令人感佩。張巡每次出戰,大呼殺敵,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將士為之激勵,敵人為之膽裂。
睢陽城被圍之初,城中約三四萬人,城破之後僅有三千餘人,其慘烈可以想見。城破,張巡被執,賊將尹子奇說:張巡每戰則齧齒叱吒,齒牙盡碎,何至於此呢?張巡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遂以大刀撬開張巡之口,僅見三五顆牙齒存留,張巡大罵:“我為君父之義而死,爾等逆賊,豈能長久哉!”遂被殺。許遠亦被俘,被押運到洛陽,遂被害。肅宗、德宗之時,張巡、許遠皆被褒獎,贈予子孫官爵,而兩家子弟受人挑撥離間,遂互相攻訐,致使事情真相難明。其時有議論,以為張巡困守睢陽孤城,以使人相食,何不棄城而逃,以保全睢陽孤城中的生命。文人李翰乃張巡之友人,遂寫有《張巡傳》,表彰張巡堅守睢陽孤城,乃“全天下之功”——即困守孤城睢陽,使安史叛軍無法越過江淮,遮蔽東南財賦之地不受侵襲,從而保全了天下,因此眾議遂息。而《張巡傳》中,並沒有為許遠立傳,也未能敘寫許遠事跡,遂愈混淆視聽,使忠臣義士在死後蒙受詬病。有感於此,韓愈遂采摭遺事,明辨是非,寫成《張中丞傳後敘》一文。
文章開篇則敘其寫作緣由:“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因此,韓愈要寫這篇文章,明辨是非,補敘李翰《張巡傳》之不足,將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睢陽抗拒安史叛軍之事跡撰寫出來,彰顯其舍生取義報國之心、堅守睢陽的意義,以矯正視聽。
許遠和張巡一樣忠義,因此,文章首先明辨許遠以身許國之忠義,以死而報國:許遠之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許遠主動邀約張巡,共同守衛睢陽抗拒叛軍,許遠“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破之後被俘,不屈而死,與張巡死的時間先後不同罷了。批評張、許兩家子弟才智不高,不能全麵深刻地理解張、許二位的誌向,以為張巡城破不屈而死,許遠被俘,遂懷疑許遠怕死,而向逆賊屈服。文章指出,許遠如果怕死,何苦堅守睢陽孤城,食絕糧盡而抗拒叛軍呢?何況,當初睢陽被圍之時,外無援軍,叛軍“以國亡主滅”相欺騙、引誘,勸許遠投降。而許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何況外無援軍尚且死守城池,“人相食且盡”,即使愚昧之人也能夠知道時日無多,必然死去,由此可知,“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何況許遠這樣的賢能之士呢!
針對另一種意見——叛軍是從許遠所守衛的地段攻陷睢陽城的,以此來詬病許遠,韓愈說“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如同人之病死,必然是五髒六腑先受其病;繩子被拉斷,必然要有一個斷絕的地方;睢陽城圍困經年而被攻陷,絕不能歸咎於哪個地方被攻陷。如此不通達事理,文章感慨說:“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有人以為,張巡、許遠就不應該堅守睢陽。文章以為,當堅守睢陽抗拒叛軍之初,哪能料想到不會有人來救援;堅固的睢陽城池不能堅守,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也將不能堅守;棄城而逃遁,食絕糧盡、傷殘之將士,將向何處逃遁呢?這幾種情況及其最終結果,以張巡、許遠的賢明,恐怕分析得很清楚了。於是,文章從總體上來評價張巡、許遠睢陽抗拒叛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