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駢四驪六,錦心繡口(1 / 3)

18.駢四驪六,錦心繡口

——令狐楚《請罷榷茶使奏》、李商隱《上河東公啟》

令狐楚從河陽(今河南孟州)詔調入朝,行至閿鄉(今河南靈寶)夜宿,不料晚間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擊毀了馬廄,壓死了令狐楚的馬。第二天,令狐楚另換馬匹,匆匆忙忙趕到長安,拜擢宰相。當時,魏義通以檢校常侍為鎮守將軍,照料馬匹的裨將要回歸本鎮,懼怕魏義通怪罪沒有照顧好令狐宰相的馬匹,不敢回歸,遂寫了一個狀子遞交令狐楚,請其批複,方敢返回。令狐楚遂提筆批複,曰:“廄焚魯國,先師惟恐傷人;屋倒閿鄉,常侍豈宜問馬?”切情合理,精辟簡潔。《論語》記載,孔子上朝,馬廄著火了,“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體現了重人輕物的仁者思想。此處,令狐楚援引孔子之典故,指出雷雨擊毀馬廄,乃天災,不可避免。儒者仁德,豈能不顧事實而賤人貴物?與儒家先師孔子相較,豈能無愧於心乎?令狐楚非常簡潔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情義,而且對偶工整,聲韻鏗鏘,極便記誦。

令狐楚集

令狐楚人很聰明,不但文才卓著,而且行政能力很強。為兗州刺史時,兗州大旱,米價暴漲,許多米商乘機囤積居奇,哄抬米價。當官吏來報告時,令狐楚先問而今米價多少,兗州尚存儲幾倉米,每倉有多少石。一邊問,一邊用手指掐算,自言自語地說:“舊米價為多少,這些糧倉共有米多少,此次定價出賣多少米,如此則可以賑災救濟,度過難關了。”刺史署的侍者皆在偷偷地聽著,很快,州郡要低價出糶米糧的消息傳到了災區。囤積居奇的商人和富戶聽到這個消息,立即競相出糶所囤積的米糧,災區的米價很快平複到正常的價格。令狐楚用其智慧,悄無聲息地打擊了商人、富戶的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的行為,賑濟災民。

令狐楚擅長文章,號稱一代文宗,尤善章表疏奏之文,每一篇成,海內傳誦。《請罷榷茶使奏》,作於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事變”之後,乃針對江淮數年水旱之後,朝廷竟然又要派人征收茶稅,令狐楚上表反對。文章敘述事件,分析情況,講明道理,層次井然,文辭謹嚴而富有文才。文章開篇則曰:“伏以江淮間數年以來,水旱疾疫,凋傷頗甚,愁歎未平。今夏及秋,稍較豐稔,方須惠恤,各使安存。”敘述江淮連年遭受水旱疾疫災害,致使百姓凋喪嚴重,生活愁苦困頓。夏秋之際,稍有收成,正是需要朝廷體恤、惠養之時,使百姓能夠恢複生產、生活。豈料在百姓傷痛未複之餘,“昨者忽奏榷茶,實為蠹政”,理直氣壯地指責“榷茶”為“蠹政”,而且明確指出乃宰相王涯之所為:

豈有令百姓移茶樹就官場中栽植,摘茶葉於官場中造作,有同兒戲,不近人情。方在恩權,孰敢沮議?朝班相顧而失色,道路以目而吞聲。

官場,這裏指官家茶場。江淮經曆數年水旱疾疫災禍之後,宰相為表現其治理有方,令百姓將自家茶樹移植到官場,將采摘的茶葉運送到官場中炒製,製造“形象工程”,以博得“能吏”的好名聲,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令狐楚批評說“有同兒戲,不近人情”,而王涯專權,無人敢議論,但朝廷官吏、四方百姓無人不驚駭。“今宗社降靈,奸凶盡戮,聖明垂祐,黎庶合安”,王涯雖死,但榷茶使之名號猶在,“俯仰若驚,夙宵知愧”,因此“伏乞特回聖聽,下鑒愚誠,速委宰臣除此使額”,要求皇帝立即除去榷茶使之設置,以利安百姓。當然,榷茶使之設置,會給朝廷帶來稅收利益,而撤去榷茶使,則此稅收就無著落了。事關稅收利益,並不是說欲撤除即可撤除,因此令狐楚說:

緣軍國之用或闕,山澤之利有遺,許臣條疏,續具聞奏。采造將及,妨廢為虞……伏望聖慈,早賜處分,一依舊法,不用新條。唯納榷之時,須節級加價,商人轉賣,心較稍貴。即是錢出萬國,利歸有司,既無害茶商,又不擾茶戶。上以彰陛下愛人之德,下以竭微臣憂國之心。遠近傳聞,必當感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