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創“六藝”新風 悅享生命成長
管理智慧
作者:沈海泯
【摘 要】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借助吳文化積澱,拾金於“六藝”精神,努力探索適合高中藝術生的“新六藝”素質教育課程體係。學校積極創設多元的、可選擇的開放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一種能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使師生在內外兼修的素質教育中共同分享生命的成長。
【關鍵詞】六藝;高中藝術生;素質教育;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39-02
【作者簡介】沈海泯,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昆曲、評彈、蘇繡、版畫,千年文化古城蘇州為本地的藝術學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江蘇省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高中,始建於1940年的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蘇州市第六中學),就矗立在這樣的吳文化積澱之上。學校於1992年創辦藝術特色教育,開設美術、音樂、表演與播音主持、舞蹈四大類專業。
我校回溯國學脈絡,拾金於古人的“六藝”教題——禮、樂、禦、射、書、數,全麵實施素質教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地官·保氏》)中國古代的“六藝”可謂最早的素質教育,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全麵而有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改革方向不謀而合。素質教育觀下,高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高分機器”,製造模式化的“標準件”,而是希望通過教育,來喚醒每位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彙的今天,學校在傳統“六藝”基礎上努力探索適合藝術生的“新六藝”素質教育課程體係,積極創設多元的、可選擇的開放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一種能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規劃自我,從而超越自我。
一、明德至善,傳承“六藝”古風
浸潤於吳文化的學校為蘇州園林、曆史老街所環抱,素以幽美的校園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澱、濃鬱的藝術氛圍享譽國內外。校園西部粉牆黛瓦的古建尤為引人注目,“明德樓”“至善亭”與學校的藝術教育交相輝映,為以藝術特色聞名的學校平添了幾分書香、幾分雅致。學校在校園規劃、教書育人的每個環節中爭取呈現美的格調,為學生搭設形美、納美的育人環境。
學校現有古建是市文物控保建築許乃釗故居,主要為廳堂樓閣等住宅布局,尚缺園林必備的、能供師生徜徉其中的亭廊建築。基於此,學校依據古典園林布局,在古建東北角小花園,增加了方亭回廊的設計,並將半亭、花窗等園林元素融入周邊的建築環境中,以期達成“有宅必有園”的園林建築特點。我們還精心設計了古建的楹聯匾額,以達成蘇式園林與現代校園相融的意境之美。古建東北角上入口處醒目的橫匾“大愛尚美”,展現了學校代代相傳的美育辦學宗旨。門樓、方亭上的對聯更是讓人感受到盎然的詩意。無論勸人讀書的“朱晦翁半日靜聖,歐陽子子夜讀書”,還是追求育人處事智慧的“日有所思經史如昭,久於其道金石為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都為師生在校園的詩意棲居,營造了高雅的意境。
主體建築“明德樓”和“至善亭”,取自《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意。教育的本源在於彰顯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期待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保持不變。這是教育的期盼,渴望讓大真、大愛、大誠、大智在校園內達成最完美的境界。
二、博雅涵慧,悅享生命成長
“六藝”教育是我國古老而又成熟的教育形式。綜觀“六藝”教育豐富的內容,其主要特點表現為諸育相參、全麵發展。禮、樂、射、禦、書、數,不僅是文武兼備的教育,而且是知能兼求、德藝並重的教育,諸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係統地貫徹實施。
學校為更好地進行“新六藝”的展示教學,將古建內部分區域改建成綜合性課程資源平台“六藝堂”,使學生徜徉於校園之中就能得益於傳統文化的滋養,為學生專業成長、多元發展奠基。以省“蘇州園林文化藝術”、市“擊劍運動”課程基地等為代表的“新六藝”文化平台,成為學生多樣化學習和多元發展的“立體課堂”,幫助學生在實踐、體驗、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同時還成為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實現專業成長的“發展中心”和學校優質特色發展的“展示窗口”。
1.園林藝術,傳承“禮樂”之美
蘇州園林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省課程基地“蘇州園林文化藝術”19門選修課的開設,引領著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