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勞動鋪就孩子美好的未來
教海探航
作者:瞿德良
【摘 要】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最有力的支點之一,必須大力開展小學勞動教育。而文化錯位、製度缺位、評價失位、條件低位等原因造成了今天小學勞動教育的困境。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提出“三xin”勞動教育方案,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基礎的動手操作能力,努力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基。
【關鍵詞】城鎮小學;勞動教育;“三xin”;終身幸福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53-04
【作者簡介】瞿德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江蘇省特級教師。
開學第一天,滿懷著教育的激情,我來到了一所新的學校。但不時出現的一個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麵,卻讓我陷入了深思:
廁所門前,兩個一年級的小男孩在哇哇大哭,一問才知,因為不會係褲子而不敢上廁所。
樓梯上,幾個四年級的孩子正在打掃,但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是人在下,笤帚在上,掃起的灰塵沾滿了孩子的褲腿鞋襪。
上課鈴響了,可傳達室卻不時有家長進出,一問,不是來送作業的,就是來送文具的。
……
如今的孩子自理能力居然如此低下!教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我開始研究“適合城鎮兒童的勞動教育之路,用勞動鋪就兒童美好的未來”這一課題。
一、現狀與歸因
中國的少年兒童正逐步成為“惡勞(專指體力勞動,下同)一族”。相關的中外對比數據,讓我們警醒:北京小學生日均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僅為0.2小時,而美國則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未來一代的幸福令人擔憂。
參照相關的研究,結合筆者的調查結果,當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學校層麵:勞技課程形同虛設,教學內容單調脫節
學生在校勞動量明顯不足。可以這樣說,絕大多數學校的勞動活動僅停留在打掃衛生,更有甚者,打掃衛生成了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盡管按照國家課程計劃,每個學校均安排了勞技課,配發了相應的教材,但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絕大多數學校對語數外等考試學科傾注了更多的人力、財力,而勞技課的教學管理則處於放任自流狀態,甚至勞技課常常被挪作他用。
2.家庭層麵:重智輕勞,有勞無教;包辦代替,鮮有勞動
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勞動教育,認為孩子的天職就是讀書,隻要讀好書,其他都不重要。在他們的認知裏,隻要孩子獲得高學曆,就能謀得理想的職業。由此,家長們一方麵把孩子的課餘時間用學習(學文化、學特長等)填得滿滿的,讓孩子沒有了勞動的時間保證;另一方麵怕孩子苦著、累著、傷著,因而該讓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辦下來,孩子在家鮮有勞動的機會。過度的關愛,剝奪了孩子的勞動權利和機會。
3.社會層麵:價值取向輕視勞動,勞動基地嚴重缺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隻見媒體鋪天蓋地地宣傳社會精英,而少見宣傳普通勞動者。因此,當下社會就出現了鄙視勞動、瞧不起勞動人民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動搖了勞動教育的根基。另外,城市樓堂館所越建越多,農村學校校舍越建越美,而獨不見為孩子的勞動教育撥塊地、建基地,也很少有可供學生參與的公益勞動平台。缺少了勞動基地、平台的支撐,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就不可能生動、活潑。
4.學生層麵:態度消極,自理能力變弱
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不少孩子出現了懶惰自私、貪圖享樂、厭惡勞動、怕苦怕累的不良傾向,對勞動普遍持有消極態度;許多孩子不珍惜勞動成果,揮霍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小學生的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較弱,高分低能現象普遍存在。筆者開學初對全校孩子做過一次調查,發現隻有13.5%的孩子會自己洗衣服,87.5%的孩子不會煮飯……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造成小學勞動教育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核心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麵:
一是文化錯位。幾千年的“官本位”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社會變革帶來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獨生子女政策造成“輸不起”的心態,這種文化的錯位在當下顯得尤為突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懶僅僅是可能變成‘蟲’,而分數卻關係到能否變成‘龍’”……這樣的文化認知在現在的家長心中變得更加凸顯。因此,在學校、在家庭,勞動就隻能讓位於學習。
二是製度缺位。在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為父母洗餐具、擦皮鞋,14-16歲要給家裏洗汽車、給花園翻地等。瑞典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教育體製改革,成功地將普通教育與勞動和職業教育融為一體,有製度做製約,有課程做依托(勞動課、家政課、技術課等),有經費做保障,有師資做支撐。像這種將勞動教育寫入法律、出台製度的國家還有很多,而我國在此方麵明顯滯後,勞動教育隻是教育目標中的一個符號,缺乏必要的製度跟進。
三是評價失位。盡管國家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不停地呼籲素質教育,但時至今日,應試教育之風不僅未曾減弱,相反卻有愈演愈烈之趨勢。社會評價一所學校,往往不在乎你的教育理念,看的隻是你的升學率、優分率,隻要你這個學校的升學率高或出了個“狀元”,那這所學校就是好學校。而在教育內部的評價體係中,也缺少了或淡化了對勞動教育的評價、督導,對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能力沒有一個評價體係和培養措施。由此,勞動教育自然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