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老牌“敵台”的老去(1 / 2)

時政現場

作者:樂蘊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這一天,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台長丹佛斯·奧斯汀(Dan Austin)分別向兩班中文部員工宣布了毫無浪漫可言的決定:從今年10月1日起,美國之音將全麵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衛星電視廣播。

停播就意味著裁員。普通話廣播組將從目前的69人裁減到31人;粵語廣播將全麵取消,7名員工全部裁撤。麵對員工提出的質疑和反對聲音,奧斯汀表示,他支持上麵監管機構美國廣播理事會(BBG)的決定。

裁減方案提到,“本機構將裁減美國之音傳統的中文廣播和電視節目,集中於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中文網站報道。這一新策略承認新媒體在中國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未來的中文節目將主要針對這一受眾群。美國之音將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加強針對移動通訊設備的報道,增加對突破網絡封鎖的技術支持”。

有著近70年曆史的美國之音中文廣播麵臨著“銷聲匿跡”的命運。對於這一決定,美國之音的“上麵”給出的解釋是,根據調查,除了特定區域外,在中國的短波收聽率大幅下降。

美國廣播理事會的裁減方案是在奧巴馬總統公布了2012年政府財政預算方案後才公布的。提交到國會舉行聽證會後,國會預算委員會將在今年4月1日向參眾兩院提交預算草案決議案,修改後的議案反饋給奧巴馬。此後,奧巴馬會在4月到6月間向國會提交預算決議案修改意見,國會在6月30日之前完成立法工作,9月15日前通過第二個預算決議案,並提交總統。第二預算方案若得到總統同意,經總統簽署後便開始生效。

對於這一裁撤計劃,美國國會內部一些重要保守派人士已經明確表示反對,有民主黨議員稱應當敦促眾議院議長出麵阻止,加州共和黨眾議員、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達納·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說:“我很難相信,開銷如此之大的美國政府認為節省下來的800萬美元會解決什麼預算問題?”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問題專家史劍道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美國政府需要做的是削減社保和醫保這樣的大型項目開支,但由於這些問題太過敏感,政府轉向美國之音這樣的小項目開刀,“是一個錯誤”,並不能解決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問題,“美國之音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不少歐美媒體也對美國之音即將中止對華廣播表示驚訝,感慨“這將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廣播時代的終結”。

《華盛頓時報》在一篇題為“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削弱,中國對外宣傳力度加強”的文章中寫道,中國政府大力加強對西方的宣傳攻勢,比如廣播公司將在美國啟動60個分站,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的節目已進入美國有線電視網絡等,而美國之音作為美國政府重要的對外宣傳機器,卻被揮刀自裁。

美國之音首播是1942年2月24日,也就是美國宣布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79天之後,主要向目標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二戰結束後,美國之音的定位一度不明。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美國之音的法案,也正是這項被視為“救命稻草”的法案,避免了它被解散的命運,並繼續在推廣美國對外政策及施加意識形態影響方麵發揮“急先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