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市場
作者:丁磊
外資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寒冬,不期而至。
2月22日,家電零售商百思買宣布關閉在中國內地的9家門店。雖然在宣布關閉自有品牌門店的當天,百思買還宣布,其100%控股的五星電器將於2012財年在內地新開40至50家門店。但這為百思買自2006年底才開始的品牌業務,畫上了並不圓滿的一個句號。
無獨有偶。
2011年1月,全球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寶中國公司向記者確認,其位於北京西四環的門店已經宣布正式關閉。至此,家得寶已經關閉了其在北京市場的所有門店,在華門店數由最初的12家縮減至7家。
2011年2月,家樂福或將再次關閉長春春城店及家樂福紹興鏡湖店的消息傳出。而此前一年,家樂福在中國已經關閉了4家門店。
這是自2004年中國正式放開在華開店限製以來,外資零售企業首次集體遭遇生存危機。與之相對,中國本土零售業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在商務部的“十二五”規劃中,包括百聯集團等在內的15家本土大型零售企業,均被寄予成為“超級零售航母”的期望。
毫無疑問,中國目前是、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零售市場,那麼,是什麼讓眾多外資零售商紛紛折戟沉沙?
過去一年,百思買撤離中國的消息一直在暗中發酵。此前,有消息稱,2010年,百思買在上海共有大寧路、大華虎城、大華錦繡華城等3個簽約項目最終沒有入駐。此外,其在中山北路、光新路附近的一個項目也簽約多年尚未入駐。
雖然,百思買方麵否認了此說法,稱未能入駐有其他原因。“作為承租方,我們比較被動,有時會因為業主方的原因導致項目緩慢或停滯。這是很正常的。”
但事實上,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一直相對滯後。2006年,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江蘇五星電器,進軍中國家電零售業。根據百思買的官方統計,其進入中國市場近5年後,僅有9家門店,6家位於上海,另外2家分別位於杭州和蘇州。在北京市場則有1家以“店中店”形式開出的門店。
除自有品牌門店之外,將百思買收購的五星電器100多家門店計算在內,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與國美、蘇寧上千家門店相比,仍存在極大差距。不斷增加的競爭對手,也使得百思買對自身的擴張速度開始擔憂。
不過,使百思買陷入中國市場泥沼的,除了適應市場需要一定周期之外,固守的營運模式,是製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
按照百思買的最初構想,與國內家電賣場不同,其在中國通過現金買斷的方式獲得整個賣場的主導權,但在這一模式下,他們甚至需要付款購買供貨商的樣機,並承擔樣機折舊的損失。由於門店裏的促銷員都是由百思買自己聘用,它還比競爭對手多出了很大一塊的人力成本。而且,百思買門店的租金和裝修費用,也不能像本土競爭對手一樣轉嫁給供貨商。
如此的高成本之下,百思買並無與國內家電賣場競爭的財務優勢。百思買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經營不善導致虧損;其次,百思買沒有看到其盈利的期限,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市場不了解,嚴重的水土不服。
2009年家樂福集團的營收數據為960億歐元,同比下降1.4%。2010年年初,家樂福宣布:考慮到其總部辦公樓高昂的租賃費用和家樂福目前的開源節流計劃不相符,因此,家樂福決定關閉位於上賽納省的Levallois-Perret總部辦公樓。
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2010年之後,家樂福在成本控製上的壓力不斷增加。不過,對於如今的家樂福來說,成本控製,並不是它所擅長的。2008年,家樂福創始家族哈雷集團退出監事會,法國億萬富翁、LVMH集團掌門人伯納德·阿諾特成為家樂福集團第一大股東。並沒有多少零售業經驗的伯納德·阿諾特很快發現,相比LVMH的奢侈品業務,零售業的利潤實在是低得可憐。
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家樂福開始放棄對規模的追求,並極力提高門店的單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