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段操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 / 1)

財富市場

作者:方三文

我開戶的券商服務很周到,每天一早都給我發短信。碰到行情不好的時候,短信結尾通常是:大市方向不明,宜控製倉位,高拋低吸,波段操作。

每次看到這樣的提醒,我就想大笑。我要是知道哪裏是高,哪裏是低,該在哪裏拋,該在哪裏吸,那我早就到拉斯韋加斯度假去了,哪還在這裏寫評論。

我倒真曾有在幾隻股票上“高拋低吸”、“波段操作”的經曆。

有一隻股票,我在27港幣的時候買入,持有了大半年,漲到48港幣,我覺得估值高了,就“高拋”了,想著如果它再跌下來,我就再“低吸”。可是賣了以後它並不跌下來,而是一路上漲到72港幣。我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它漲,鬱悶至極。

幸好,後來出現了一次金融危機,股價還是跌下來了,一路跌到44港幣的時候,我終於再次買入,覺得自己簡直是股神啊,“高拋低吸”成功了。

再後來這股反轉,一路漲到90港幣的時候,我再次“高拋”,想等它跌到七八十塊錢再買回來。可是它不聽我的,在90港幣左右盤桓一段,一路衝上了170!目前價格也還高出我的賣出價格50%。

另一隻股票,我的成本大概在11塊,漲到13塊的時候,市場特別焦灼,我想,就“高拋”一回吧,這回拋得還真準,股價很快回到11塊,我又買回來。那個得意啊。可是股價再不上漲,一路下跌到6塊錢,“低吸”成了套牢了。幸好後來股價再沒繼續下跌,一路反彈到17塊,我又“高拋”了一下。可是這隻股票再也沒有給我“低吸”的機會,一路漲到六七十塊去了。

就我的個人經曆而言,“高拋低吸”都是階段性地成功過,但結局無一不是杯具。

個案有偶然性,但我認為“高拋低吸”、“波段操作”本身的想法是有問題的。

這種想法有一個理論預設:在一定的時間內,股價會在一個“箱體”內波動,這樣如果在高低極限之間買賣,就能賺到“波段”利潤。

但是,從長期來看,股價不可能永遠在一個箱體內,它總是要突破,要麼向上,要麼向下;另一方麵,我們基本不太可能準確地知道它什麼時候突破。這樣的話,一旦向上突破,就是踏空;一旦向下突破,就是套牢。這就是“高拋低吸”的通常命運,以NB始,以SB終。

回到對資本市場的認識上來。“波段操作”、“高拋低吸”的想法源於自大和貪婪,有人認為自己能準確預測短期股價,賺到所有價格波動產生的價差。但我認為這並不容易。準確預測短期股價,那簡直是股神才能完成的任務,我見過偶爾預測準的(也許是押大小押中的),但沒有見過一個始終能預測準的。

相比起來,還是評估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企業在這個行業裏的競爭力以及股價是否低要靠譜得多。這是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巴菲特一直在搞的事情。他們都不敢自命股神,我們還是放棄“高拋低吸”、“波段操作”的幻想吧。

(作者係i美股網站imeigu.com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