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上賣經驗,未來可期嗎?(1 / 3)

網上賣經驗,未來可期嗎?

財富

作者:謝曉馨

Uber,Airbnb等基於互聯網的“共享經濟”模式越來越被認可,分享自己的車、自己的家,甚至是自己的知識技能,漸漸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潮流。在國外,有為學生提供升學谘詢的Campus Steps,有為投資機構和商業領導者提供谘詢服務的美國格理集團谘詢公司,Google也推出了綜合性技能買賣平台Helpouts。

從2015年開始,這一模式進入中國。《新民周刊》采訪了“榜樣”、“在行”和“8點後”等創業公司,發現專業谘詢服務開始發展線上服務產品,如在線醫療谘詢、法律谘詢,甚至豐富的經驗也可以成為谘詢產品。那麼問題來了,剛剛興起的經驗交流平台,在中國有戲嗎?

向前輩請教,請花錢

向前輩谘詢,聽聽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快速解決問題,少走彎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學習方式。正如“在行”的聯合創始人曾進所說,“有些職業可能缺少良好的學習途徑,而圖書、網絡為我們提供的技能比較零散,當我們想在某個行業有所增進的話,最快的方法是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但尋找願意分享經驗的前輩,可能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還記得高中時期,學校為了激勵我們這群“未來棟梁”的學習激情,請了幾位重點高校的學長學姐前來分享學習經驗和大學生活。那時學長學姐們的精彩演說,讓連在下課時都要爭分奪秒做題的“學霸”也放下了手中的筆,畢竟,這種機會還是難得。

抓住這個點,北大的學子們大膽創造提供此類交流機會的平台。前身為“趣尋網”的“榜樣”,通過向高中生分享高校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備考技巧能等方式,將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學生的空閑時間售賣給高中生。而今的“榜樣”致力於發展成為線上知識分享社區,“榜樣”們不再局限於名校的學生,隻要有值得分享的亮點,人人皆可成為榜樣。服務的對象更是從高中生拓展到大學生群體,內容逐步拓展到學習以外的更多方麵。

而在職業規劃、求職麵試輔導及職業發展上,大量的在校生、職場新人同樣也需要有前人的提點。一家線下求職培訓及職業發展服務機構就開發了一個求職在線谘詢平台,學員通過“8點後”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擇並預約導師,就可以在線向導師谘詢求職輔導及職業發展等問題。

在大量通過屏幕交流的現今,與朋友麵對麵交流能讓快節奏生活的我們學會偶爾也放慢腳步。同樣是在線預約“谘詢師”的形式,“在行”就做了這樣大膽的嚐試。通過“在行”,學員可以在線約見不同領域的“行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見麵約談。作為果殼網旗下的孵化項目,“在行”有著和果殼網非常相近的氣質。依靠果殼網,“在行”的首批行家中不乏各行業的精英。

谘詢師,靠譜嗎?

三家同樣以經驗為切入點,當遇到不同的問題時,找到合適的“谘詢師”,交付相應的費用,由對方為你答疑解惑。每一位“谘詢師”在平台展示出自身特長,列出交流話題,讓個性化問題更有針對性地得到解決。

“8點後”辦公室。“在行”行家 殷一雄 (影視策劃,文化創意人)與“行家”何超(3D打印達人)聊天。

“8點後”創始人盧明霞認為,一對一在線谘詢平台幫助我們快速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導師,通過溝通讓我們得到解答。不同於傳統人情式的經驗分享,在線平台大大拓寬了有限的人際圈,也為經驗分享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顯然,一對一的交流能更加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但基於經驗的交流分享並非是一種標準化服務,這也是各個平台運營中所麵臨的難題。曾進坦言:“基於經驗性的談話,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作用、幹擾,我們沒辦法確保行家的談話內容,也無法在談話中途進行約束。”

服務效果的非標準化,就需要更加詳盡的服務指南。“我們一直在豐富提供給‘行家’的指南手冊,通過製定一些細則及邊界的限定,如時間的限製、話題的限定等等引導行家更好地為學員服務。”曾進說。

“在行”官網的“行家幫助”指南,對行家的行為規範進行了詳盡的解答,甚至規定了在咖啡館約見由誰買單。這個規定甚至讓“在行”的“行家”魏武揮做了個“賠本的買賣”,在他的文章中,他分享到“在(在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甚至有一單還略略虧損了一下,因為最後的茶錢是我買的單,而來的人不是隻有一個。哈哈哈。”

在講課要求上,“榜樣”對老師進行了講課培訓,提供給他們教學指南,並告知講課的內容框架及所需主要的基本問題。“榜樣”合夥人梁中良介紹道,“我們自創了一套審核老師的算法,通過建立淘汰機製,優質、受歡迎的老師會被置頂、排序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