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看起來是城,其實也就是一個村子,方圓幾十公裏,人口不足千人,村子不大,山倒是不少。用牛村人自己的話來說,懷裏抱著山,脊背背著山,左右手還攬著山。遠遠看去,群山像一條龍纏繞著。村子就像一顆龍珠,少有的山清水秀之景。
老人們常常如數家珍地講,村子裏哪朝哪代出過能夠手握大權的人,誰家娃又在部隊當了官。不過,話又說回來,誰誰誰,那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牛村,隻有牛。
老輩人叼著大煙袋說:“我們這裏原來是龍的故鄉,現在被牛到處亂跑,龍也生氣了,再也不回故鄉來看一眼了,所以,牛城才窮。越窮越亂折騰,越折騰越窮,就這樣成了惡性循環。”年輕人一聽,撇撇嘴,揚起皮鞭,打一聲長哨,放他的牛去了。他們總是說,牛城牛城,誰讓咱生在牛城呢?
老年人說,牛城是名副其實,有好多牛,大氣。你想想,北京城也叫城,那多大呀,不過我們這比北京好多了,清靜安穩。
年輕人都在乎村子的名字。有人問:“你是哪個村子的?”
“牛城村……”孩子們不情願地回答。
“哈哈,牛城裏麵全是牛犢子。”別的村子裏的小孩子們大聲地笑。
後來,當別人問起孩子們的時,他們就撅起小嘴不願意回答。但有些時候,總是要回話的,比如老師問起就必須答,填檔案時也必須答。
大人們笑笑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我們老一輩人不都這麼過來了嗎?村子名也是名稱嘛,何必要計較這麼多呢?”
孩子們鬧嚷著要改名,大人們就召開了村民大會,給村子改個好聽而且響當當的名字。說出來不怕人笑話,那時候,村子就沒有一個文化人!一個說牛犄角是牛最厲害的東西,就叫牛角村吧。下麵亂作一團,大家紛紛交頭接耳,這時有人反對,說這牛角村感覺像牛腳,牛腳不是牛的蹄子嘛?那會讓人誤解為牛蹄子的,這樣不好,更讓人看輕了,還不如叫牛城呢。
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說:“叫牛黃吧,聽說牛黃值好多錢呢,這樣顯得金貴一些,說不準牛村從此值錢了呢!人們紛紛找上門來買牛黃,那咱們就發大財了。”那一年,正值全國打非掃黃。人們提起“黃”字就互相戲謔,他們不知道打非掃黃到底是在做什麼,他們隻知道誰誰家孩子涉嫌,被掃黃了,所以他們很恐懼,他們不提“黃”字,唯恐把自己和“黃”字沾上關係。當然,叫牛黃村是萬萬不可的。
有人說村子到處是牛糞,孩子們都不去上學,就叫放牛娃村吧。當然這建議有起哄的感覺,會場一片混亂,大人們激動的臉都變了形。“哇,別改了,都太難聽了。”一個孩子的哭聲蓋過了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