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8、拜訪漢字故鄉(1 / 2)

當我們受冤枉、被誣賴時,是不是會伸出手向內指著鼻子,氣急敗壞的辯白:“我?我怎麼會做這種事?有沒有搞錯……”當得意的藝術作品被讚美,別人詢問作者是誰時,有人會自豪的指著自己的鼻子:“是我!”

嘿,沒錯!我們漢字的“自”,最初的意思是“鼻子”,從甲骨文來看,它即是有鼻梁、鼻翼的鼻子正麵圖!

當穀物成熟,飽滿、橙黃的穀粒,在夕陽映照下,閃著踏實的幸福光芒;燃燒秸稈的火焰,為這一年的勞動畫下休止符。“禾”和“火”組成“秋”字,滿合乎邏輯的。

不管是甲骨文或金文,霍然的“霍”字,“雨”下麵都有三隻鳥。一群鳥在草地上吱吱喳喳玩耍,突然下起雨,大家拍著翅膀快速飛走了;不解,為何還剩下一隻呢?

一根長長的木栓橫在兩門中間,“閂”上門,鎖住一家人的甜蜜情愛;早上雙手用力往兩旁推“開”門,迎入晨光;有人跑進門裏,“閃”得不見人影。

中國文字的奧妙與趣味,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漢字的故事》在今年三月一出版,就引起高度的矚目及好評。作者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她從一九五○年開始學習漢語,六○年代曾留學北京大學,之後又多次造訪中國,對中文及中國文化非常熟稔。

此書是她費時八年完成的力作,除了瑞典文、中文,尚有英文、芬蘭文、德文、法文的翻譯本。林西莉對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並不是盲目的欣賞、喜愛,而是經過理性研究探討之後的真實認同。

全書詮釋三○四個和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漢字,包括人體、動植物、山水大自然、交通工具、器皿、農耕、文物、樂器……不單是對漢字構造、原始形貌的解說,以及運用近幾十年的考古新發現來修正傳統的文字學,更有配合她豐富的知識、實地田野調查、具體取材的圖片,撰寫成一部厚實精彩,具曆史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故事書。

作者說她不采用學院的論文體,她用自己的經驗、經曆與觀點,以說“故事”的方式,敘述了漢字的起源及其發展的中國文化史。

一個熱愛漢文,對中華文化如數家珍,對文字運用如斯精準、優美的外國人;讀其書,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是否該汗顏?

有一陣子,總統、教育部長的“罄竹難書”事件,帶來不少餘波。一則負麵的網絡笑話,說因為政府愛護百姓的功績“罄竹難書”,所以放假一天,爸媽帶他們到動物園玩。“出門前,我那徐娘半老的媽媽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點也看不出是個糟糠之妻。頭頂羽毛未豐的爸爸趕緊洗心革麵,沐猴而冠,換上雙管齊下的西裝後,英俊得慘絕人寰……”一個亂用成語,讓人啼笑皆非的笑話。現代許多年輕人不愛看書,一篇文章,一封書信寫下來,更是錯字連篇、不知所雲至“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