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地圖:盛名後的漂泊
封麵故事
作者:賈冬婷
1971年5月23日,鄧麗君參加吉隆坡合合公司的音樂宣傳活動筠園,回歸的原鄉人
沿台灣北海岸線旅行時,鄧麗君的墓園是必經的一站。墓園位於台北北部約50公裏處,我曾乘坐“台灣好行”的北線大巴,經淡水、三芝、石門,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墓園所在的金寶山。這趟線路上每小時都有一班車經過,遊客可以自由選擇在每個點上的停留時間。聽司機說這裏是鄧麗君長眠近20年的地方,大多數乘客都好奇地下了車。這裏麵朝大海,背倚群山,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據說鄧麗君在清邁猝然離世之後,台灣的各大墓園老板爭相邀請鄧家將墓地建在自己的墓園,還周到細致地提供了諸多設計方案。鄧母最終選擇了金寶山中央一塊開闊清靜之地,因為“這裏比較適合鄧麗君的個性”,墓園老板隻是象征性地收了新台幣一元錢。現在看來,他的確很有頭腦,鄧麗君的名氣為墓園帶來了無限商機,前來緬懷的歌迷的熱情曆經20年未曾衰減,很多人為了能夠與一代歌後“地下為鄰”,甚至預先支付高額的“土地費”,買下墓地所有權。
似乎有意衝淡墓園的陰沉之氣,入口步道由台灣本土雕塑家朱銘的“人生之路”係列作品來引導,穿過這裏,更像是進入了一個綠樹掩映的公園,彌漫著一種故友重逢的親切感。地麵上嵌刻一個放大的十音階鋼琴鍵盤,最初遊人可以在琴鍵上踏出鋼琴的聲音,由於太多人踩踏,鋼琴在修了五次後報廢,現在隻能看到一塊固定的鋼琴鍵盤了。但遊人走入,計算機會自動感應播放鄧麗君的歌曲,她的歌聲幾乎終日在這裏回蕩。花圃設計為一個高音譜號,簇擁著一座鄧麗君全身青銅塑像,仿佛正在引吭高歌,這是藝術家蕭長正依照她1993年清泉崗演唱時的情景創作的。墓碑在紀念公園中央,南非黑色大理石覆蓋的棺蓋簡潔肅穆,一尊大地之母雕像雙手環抱碑石,守護著逝者。鄧麗君選擇了土葬,據墓園管理人員介紹,她的遺體可以保持50年不變。墓碑上嵌著“鄧麗筠,1953~1995”字樣,還有一幅少女時代的照片,她年輕的笑容連同甜美的歌聲,都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在這裏永遠定格。
鄧麗君出生在台灣中部雲林縣的一個“外省人”家庭,母親趙素桂是山東人,父親鄧樞祖籍河北,1949年隨部隊撤離到台灣。初到這個語言和習俗都迥然不同的小島上,鄧家和眾多國民黨軍人家庭一起聚居在眷村,生活一貧如洗。不過,1953年繼三個哥哥之後出生的這個女孩讓鄧氏夫婦備覺欣喜,他們專門請一位學問高深的楊姓軍官給她取名,幾經斟酌有了“鄧麗筠”這個名字,期望她長大後如美麗的竹枝,誌向高潔,出人頭地。1955年,退伍後的鄧樞帶全家遷到屏東,開了一間小小的米店,幾年後又搬到台北,輾轉鬆山路、通化街做些小本生意,最後才在蘆洲鄉安頓下來。因為國語標準,加之家境貧寒,一係列國民黨軍人家庭出身的少女歌星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她們賺取的外快為父親收入的數倍,鄧麗君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她在14歲退學出道,以讀音接近、更易識別的“鄧麗君”為藝名。隨著這個“娃娃歌星”的一路走紅,一家人的狀況也不斷改善。小時候鄧家住在蘆洲的眷村時,一次台風的肆虐造成水患,水勢一下子就竄到門楣,全家都爬上閣樓躲避。所以等她賺錢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子搬離地勢低的蘆洲,1971年底用唱歌四年的積蓄買下北投奇岩路的一座別墅,當時售價100多萬元新台幣,三室一廳,麵積約200平方米,在當時算是相當豪華的房子了。屋裏的布置大多出自鄧麗君之手,比如紫色地毯和窗簾,大大的梳妝台,成排的衣櫃,以及臥室直通寬大陽台的藤編大搖椅。房裏還添置了尚屬罕見的煤氣爐,是專門從香港購置的。盡管有房屋帶來的成就感,但她本人在成名之後就離開台灣四處遊走,香港、東京、巴黎、清邁,還一直做著回到中國內地的夢。和她感情親密的五弟鄧長禧感歎:“我的老姐從一個陌生的城市,唱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雖然觀眾的歡迎是歌手最大的安慰,但心中永遠有一種掌聲驅除不去的孤寂感。”最終,在這個以“筠園”命名的長眠之地裏,她不再隻是眾人簇擁下的歌星鄧麗君,做回她自己。
鄧麗君長眠在台北市金寶山“筠園”香港,演藝生涯的高峰
自從1970年主演第一部電視劇以來,鄧麗君在香港停留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80年代更以香港為根據地,此後又在赤柱購買別墅,時常來此居住。她曾經感性地表達對香港的傾心:“我很喜歡香港,一開始就喜歡,現在也還是最喜歡。”
香港不是鄧麗君第一次離開台灣的演唱地,但是她深刻體會到差異的地方。1969年她即受邀去新加坡參加一場慈善晚會,轉機途經香港、曼穀、吉隆坡……15歲的鄧麗君忍不住驚訝“這麼遠的地方都有中國人”。而相比東南亞華僑社會,不久後第一次到訪香港對鄧麗君的衝擊力更大,她總結道:“這是一個融合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國際都會,可以接觸到五花八門的生活方式,非常有趣。”從第一次吃蠔油,到當選白花油本鋪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慈善皇後,再到躋身“香港十大人氣歌手”之列,也就短短一年多時間,香港人對她的接受度令人吃驚,就連偶爾的一點批評都是蜻蜓點水式的:“聲音和個性都十分容易讓人接受,可說是個毫無個性的個性者。”
1975年她跳槽到香港寶麗金,開始進軍世界。長期關注東亞曆史文化的日本女記者平野久美子在《鄧麗君之夢》裏分析,繼風靡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華僑社會之後,鄧麗君之所以進軍香港地區,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僅次於日本的國際級市場。能否在此成功,關係著她國語歌星的地位是否穩固。1983年是她出道的第15個年頭,冠以“十億個掌聲”的巡回演唱會自年底開始在東南亞各地展開,跨年的一連幾天的壓軸戲都放在紅磡體育館,可以說,香港見證了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
香港至今還留有許多鄧麗君的印記。為其作傳的薑捷說,盡管她早年演唱的漢宮、金寶夜總會等地已不複存在,但熱心歌迷仍會去造訪華潤百貨二樓設專櫃的高師傅,鄧麗君十幾年來登台表演的旗袍、鳳仙裝、中式禮服都是在這兒做的,她不但自己做,還給鄧媽媽做,而且一次同款式、同顏色的都做兩件,放在不同的住所裏。歌迷們也會專程去她生前常去的天香樓點幾樣她愛吃的菜,比如蟹黃魚翅、清炒蝦仁、韭黃拌麵、煙熏黃魚、東坡肉。天香樓的老板回憶她點東坡肉時,總會講小時候的故事給同桌人聽,那時候鄧麗君還住在屏東,院子裏有棵香蕉樹,每次香蕉成熟時賣到市場換來錢,那就是一家人圍坐吃東坡肉的難忘時刻。後期的鄧麗君轉向吃素,也常去尖沙咀的素菜餐廳功德林捧場。1997年餐廳在她逝世兩周年時特意把她生前喜歡的菜式組合成“何日君再來”套餐,包括雙拚冷盤、南乳東坡肉、豆腐餃子、鴛鴦冷雞、黑糯米八寶飯等,兩人份228港元。每逢鄧麗君忌日,香港歌友會也常在此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