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歌姬”

封麵故事

作者:胡迆

舟木稔和鄧麗君(攝於1993 年)

三聯生活周刊:當時,你是如何想到邀鄧麗君到日本發展的呢?

舟木稔:我們趕上了好時代。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日本音樂產業的飛躍發展期,唱片銷量年年遞增。當時,樂壇刮起少女偶像風。像陳美玲和歐陽菲菲這樣的外來麵孔,很招人喜歡。我供職的寶麗多公司,定下方針,要從亞洲發掘新人。我是製作部長,任務落在我頭上。完全出於偶然,我讀到一本介紹台灣的書,說有個天才少女鄧麗君,是“台灣的美空雲雀”,她的甜美歌喉風靡東南亞。那時鄧麗君在香港。我托人傳話,希望見一麵,卻遲遲得不到回音。隔了好長時間,對方說可以一見。我立即飛到香港。初次見麵,是在香港一家酒店地下餐廳,隻有鄧媽媽、鄧麗君、翻譯和我四人。那是1973年二三月間的事了。

三聯生活周刊:第一次見鄧麗君,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舟木稔:她舉止文靜,氣質不俗,給人一種溫柔嫻靜的感覺。那天,她穿得很普通,像街上隨處可見的尋常女孩。在飯桌上,也不太言語,自始至終隻聽我們說。見完麵後,看了她的演出。舞台上的泰麗莎(鄧麗君的英文名字),和飯桌上判若兩人,又唱又跳,活潑極了,有種光芒四射的感覺。她的嗓音很好,天生的好嗓子,是一種珍珠般的,有光澤的嗓音。唱功也很出眾。她那時年齡還小,說唱功也許有些早。不管怎麼說,她的技巧很不錯。而且,她人長得美,很可愛。這點很重要。做偶像歌手,隻是歌唱得好,可不行,一定要長得好看。我下定決心,要把她帶到日本,把她捧紅。

三聯生活周刊:你是怎麼說服鄧家的?

舟木稔:這裏有段曲折。我告訴鄧家母女,日本是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你在東南亞走紅還不夠,如果去日本發展,就能走向世界了。鄧媽媽的態度是,隻要鄧麗君點頭,她沒意見。經我這麼一說,鄧麗君也心動了。我在香港停留了一周。鄧麗君表示願意來日本。我們就這麼說好了。誰料,回到日本後,過了一個星期,香港那邊來電話,說鄧爸爸發話,鄧麗君不去日本了,請舟木先生忘了這件事吧。我們那時還沒正式簽約。我有些急了,趕忙飛往台灣,見到鄧爸爸。鄧爸爸基本意思是,鄧麗君已經夠紅了,不必去日本,再從新人做起。我向鄧爸爸保證,一定在第一年,就讓鄧麗君在日本走紅。後來,我和鄧爸爸吃了幾次飯,邊吃飯,邊做說服工作,最後鄧爸爸說,好,那我就把鄧麗君交給你了。這樣我們才正式簽了約。

三聯生活周刊:寶麗多公司是怎樣把鄧麗君推向日本歌壇的?

舟木稔:1973年10到11月,我們專門把鄧麗君請到日本來,帶她見識見識各大音樂獎的頒獎典禮。有TBS、富士電視台、日本唱片大賞的頒獎禮等等,參加了很多這樣的活動。看到新人被叫到名字,激動地上台領獎的場麵,鄧麗君說,明年站在台上領獎的將是自己。她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感覺她外表柔順,內心卻有一股子誌在必得的職業精神。

1974年2月,鄧麗君在日本推出第一張唱片,反響平平。我們分析了失敗原因,問題出在定位上。我們讓鄧麗君走少女偶像路線,穿上迷你裙,上台邊唱邊舞。但是,這一定位沒有得到歌迷的積極響應。雖說萬事開頭難,不做不知道,但既然做了,肯定是希望一炮打響的。結果不如人意,也沒辦法。這是公司的失敗。但鄧麗君向大家道歉說,是自己唱得不好,態度非常謙虛。這和別的歌手不同。一般歌手會抱怨說,曲子不好啦,歌詞不好啦,或者宣傳不用心。鄧麗君能這麼謙虛,十分難得,和日本歌手不大一樣。當然,出師不利,也讓她有些沮喪。我們下定決心,要讓她拿到當年的新人賞。為了入選,我們要在7月前推出第二張單曲。製作時間很緊,隻有三個月。第一張唱片失敗,我的壓力也很大,對鄧爸爸無法交代。我是製作人,具體工作由底下的創作部門完成。創作人員對鄧麗君重新做了分析,很快轉換方向,改變路線,打造出第二張單曲《空港》,一下子走紅了。年底,《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鄧麗君如願以償,站在了領獎台上,上台獻演時,幾度哽咽。鄧爸爸也很滿意,專程來日本,和我們一起看了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