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暴跌之謎

專欄

作者:邢海洋

3月份進出口數字大挫,以人民幣計價,3月出口總值為8868.35億元,同比跌幅達14.6%,進口總值為8686.73億元,同比降幅達12.3%。這樣的數字,也隻比2009年貿易突然“冰凍”時略好。

觀察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貿易走勢,隨著美元升值,全球貿易的疲弱,至少從數字上看可謂疲態盡顯。2014年按美元計算的全球貿易額下滑幅度已是2008年以來最大,去年12月比前一年下滑超過10%,而1月份環比再下滑1.4%,跌至2010年以來最低點。不過,若以一攬子貨幣計量,則仍保持增長,世貿組織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雖低於此前20年平均5.2%的增速,仍將增長約4%。對於和美元同樣強勢的人民幣,統計數字未免因貨幣因素而失色:進口趕上大宗商品暴跌和人民幣升值,同樣的商品數量對應的貨幣量暴減在情理之中;出口也同樣少了一成多,卻隻能是出口數量不足引起的了。

2月份,中國的出口曾暴增48.3%,或能解釋隨後的大幅回落。今年春節在2月下旬,去年在上旬,傳統上我國外貿企業有著春節前集中出口、春節後陸續開工的經營習慣。春節錯位,對比基數變化,數據因而異常。但春節因素對進出口流程的擾動發生在2月,3月份企業均正常開工,故節日因素無法完全解釋3月的出口暴跌。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員工全部返崗是在正月十五之後,而今年的正月十五為3月5日。與去年相比,對很多中小企業,今年的3月無形中比去年“短”,產量少也解釋得通了。

歐美國家的購物季節在新年前結束,通常每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額均會相對萎縮,在全年的外貿形勢中不是最重要的時節。但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工業增加值、用電量和鐵路運輸量等多種指標指向悲觀,讀懂外貿暴跌的本質就變得尤為重要,也或為經濟新常態增加有益的注解。一季度整體來看,實際出口量同比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8%小幅回落至5.5%,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似乎又進一步被削弱。但這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數字,同期,以美元計價的全球貿易額實際上削減了至少一成,相對而言,這意味著中國的進出口,若以數量計量,應該有更多的增幅。當然,除非是價格隨行就市,完全市場化的商品,絕大多數貨物的出口並不是實時計價,而是定期調整。貨幣升值,企業或降價,或礙於國內生產成本,不得不麵對訂單縮減的事實。故而,出口隻會比名義上的多一些,卻不能把人民幣有效彙率的升幅都計算進去。

3月份,人民幣一改前兩個月相對於美元的貶值趨勢,甚至比強勢的美元還堅挺。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數據,人民幣名義有效彙率指數在3月份上升了2.01%,為連續第10個月上漲,並再創曆史新高,漲幅比2月份明顯擴大。亞投行創始國申請截止日定在3月最後一天,中國政府有關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的呼聲也在3月漸高。人民幣在全球資本中謀求一方天地,其短期重要性已經大於其促進貨物貿易的意義。美元強勢,人民幣本來靠小幅貶值化解,但出於更高層麵的需要,央行或短期犧牲貿易,因IMF在5月份對SDR一籃子貨幣構成的審核,預計人民幣的強勢仍將維持到那個時候。當然,人民幣彙率變化的影響通常要經過3~6個月才能在出口業得到反映,3月份出口的下滑,更多的是幣值堅挺累積的結果。

對於全球第一的貿易大國,5.5%,尤其是以強勢貨幣計價的貿易增速難能可貴,從一個側麵證明了中國製造仍頗具競爭力。但3月的跳水,還是提醒我們出口已界拐點,人民幣不能再緊盯美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