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斷定,我國的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存在著直接關聯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們從一個側麵表征著我國當今的一種社會存在形式與社會意識內涵,也構成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陣容。那麼,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也意味著對新聞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積極推動。
二、文化產業與新聞事業的聯動
我國的文化產業和新聞事業應該怎樣進行?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就文化產業和新聞事業二者的聯動關係,以下的表現是必備的。
(一)文化產業中必得有新聞事業的出現
在文化產業的陣營中,新聞事業應該是一支重要方麵軍,這是由新聞事業的本性決定的。新聞現象與新聞活動的出現,固然離不開經濟及物質行為因素的必然介入,但說到底是一種文化形態下的社會存在,這也決定了新聞事業在本質上體現著文化傳播與表征的性質。所以,將新聞事業劃入文化領域是一種恰當的歸屬,那麼,強調文化產業,就不能不涉及新聞事業這一重要因素。這說明新聞事業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新聞事業可以朝著文化產業方向發展
由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前述基本理解可知,作為當今新聞傳播機構的報社、通訊社、電台、電視台等社會組織,通過對新聞資源的挖掘、采集和製作,可以形成各類精神產品進入人們信息消費的廣大市場,形成以新聞為核心的文化產業,而且能產生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新聞事業朝著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正成為一種社會趨勢,隻要定位與規劃得當,善處新聞業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關係,這種方向並無不當。
(三)新聞事業又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產業體現
由於新聞事業自身一定的階級屬性和意識形態特征,以及它表現出來的社會傾向性,這一事業顯然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範疇。所以,它與一般的文化產業項目又有一定的區別,不能單純從產業經濟的視角去觀察和要求。在認可新聞事業是文化產業重要組成因子的前提下,始終要強調新聞事業精神價值表達與導向的一麵,而不能一味看重其產業經濟效益的大小,不能忽視新聞事業的意識形態表達功能和階級傾向性。
(四)文化產業的發展可充分利用新聞事業的力量張揚與推動
新聞事業自身具有文化產業屬性,也可以在文化產業中發揮獨到的作用。特別是我國在向著建成小康社會全麵進發的今天,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正迎來一個十分有利的認識環境和物質環境,那麼,人們利用新聞事業的傳播力量,主動張揚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麵擴展和提速發展,形成許多文化產業品牌和鏈條,是十分有可能的,也能夠達到許多規劃中的目的。新聞事業自身的文化產業化發展,同樣可帶動許多文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五)新聞事業對文化產業能提供傳播影響上的支持
胡錦濤所作的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部分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係,提高傳播能力。[4]”這表明,在文化傳播體係構建中,新聞事業顯然可以大有作為,能夠形成強大的傳播力量與傳播網絡。這對我國文化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大發展當然可以提供傳播影響上的有力支持,可使文化產業從觀念到項目,從品牌到效益深入人心,形成對文化產業宣傳上的積極助力局麵。
(六)新聞事業可形象生動地記錄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與成果
作為新聞事業核心運行載體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象時時作著形象、生動的反映與記錄,這其中就包含著對文化產業改革、推進中發生的變化,以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事件的報道、評論,反映出這一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深淺與平折軌跡,也能永遠記錄下許多文化產業成果形成的曆史。可以說,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相伴隨行,觀照、反映文化產業是新聞事業的一大應有之義。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從新聞中讀出關於文化產業的報道與評價,不管是正麵的肯定或是側麵的反思,也不管是過程或結果,來自新聞業的關注始終都是不乏和善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