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的科學傳播機製和策略分析(1 / 3)

微博的科學傳播機製和策略分析

傳媒大講壇

作者:褚建勳,陸陽麗

摘 要:微博的出現為科學傳播提供了一種便捷、高效的傳播工具,逐漸成為科學傳播的一大重要方式。文章研究分析了微博時代科學傳播的主體、內容、模式的具體變化,從修正機製、傳遞機製、評價機製三個方麵出發探討了微博的科學傳播機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微博環境下科學傳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微博;科學傳播;傳播機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13-02

微博即微型博客(即時博客),是web2.0時代新興起的一種集成化、開放化的互聯網社交服務。它打通了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的界限,讓用戶通過手機、IM軟件(MSN、QQ、skype、gtalk)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徑,即時向外發布140字以內的文本[1]。目前,微博用戶已達到頗具影響力傳播基數,加上其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和便捷性等方麵的優勢,微博對社會事件的介入和參與能力越來越強,已經成為網絡輿情形成的重要平台。然而,微博的這些特性也使其易成為虛假不實信息的擴散地,擾亂社會安定。麵對微博這一雙刃劍,積極研究微博信息的科學傳播機製,探討微博的科學傳播策略可以有的放矢的做好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風險意識,也是微博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科學傳播與微博

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技術,是科學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活動,又開創了科學傳播的新格局。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第四大渠道,所占比例為26.6%,遠高於2005年的6.4%。其中,微博的科學傳播能力也在不斷凸顯,從日本核輻射事件的“碘鹽防輻射”到“雞蛋襲擊車窗前擋風玻璃不能開噴水和雨刮?”等,這些偽科學知識都在短時間內得到澄清。微博的出現為科學傳播提供了一種便捷、高效的傳播工具,滿足了網絡時代受眾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帶給科學傳播的不僅是一種傳播方式,同時也影響著科學傳播的主體、內容、模式等各個環節。

1.微博的出現打破了科學傳播許多原有的條框,使得很多隱藏的力量開始呈現,這些正在凸顯的力量和主體形成正更大的科學傳播群,科學傳播的主體正由單一走向多元。目前,在新浪微博中進行科學傳播活動的主要有三類用戶,一是專門從事科學傳播活動的網站所設立的官方微博,例如“科學鬆鼠會”、“果殼網”、“謠言粉碎機”等。二是專職科學家、科普作者的個人微博,他們的微博也用作記錄個人生活,並非專門的科學傳播微博,但在遇到相關問題、或是有網友提問時也會進行科學傳播,例如姬十三、方舟子等。第三類是普通用戶,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發布科學類信息不頻繁且往往隻針對突發熱點議題。從參與用戶的數量規模來看,普通用戶原創、轉發、評論的信息量是最多的。這些群體構成了科學傳播的多元化主體[3]。2.科學傳播的內容由單調走向活潑。微博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形態於一身,並集中整合了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新聞,同時能夠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媒體形式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信息,這些使得科學知識更加豐富、形象、直觀。此外,微博設定了發言字數(一般是140字)的限製,這就要求傳播者用盡量言簡意賅、具有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通過個人書寫的模式以及與用戶的互動來增加“粉絲”並培養他們的忠實度。微博的這些特性,使得科學傳播的內容相較於傳播媒體更加簡潔、活潑,在快餐時代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和傳播。3.科學傳播模式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關於科學傳播模式,法國科學傳播學者Piere Fayard描繪了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兩種模式:計劃科普和自由科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