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媒介產品的公共性與經濟效益的統
時至今日,處於改革期的媒介整體,其社會身份的定位問題成為了一個焦點問題,公共事業還是文化產業的爭論成為了我國媒介體製改革的又一問題,當然其根本出發點還是在於媒介產品的依附性以及媒介產品的特殊性。由這個問題進而延伸出公共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不論是上述的哪一個問題,這種二元對立的矛盾都統一在媒介的經營活動當中。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就要分離媒介的政治控製因素和經濟控製因素。
對媒介產品的多角度解讀是認清媒介性質的方法。從政治角度講,媒介產品中關於事件、態度、觀點乃至輿論部分是政府控製的重點,從經濟角度講,廣告部分是商業宣傳的直接產品。政治作為公權力的持有者與執行者要求媒介產品重視社會影響,體現公共事業的性質。追求經濟效益的媒介則要求媒介用最小的投入換來最大的產出。看似矛盾的兩個要求,其實在“影響力經濟”的提出代替“注意力經濟”以後就統一在了一起。這種提法最大的不同是對待受眾的態度,注意力經濟下的受眾更多的是對媒介產品本身產生興趣並產生購買行為,這種以媒介產品的賣點替代媒介品牌本身的行為在吸引廣告投資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暴力、色情的新聞在傳媒行業中評價很低,市場回報並不看好。做的不規範的東西即使有市場,也是暫時的。媒介的良性發展除了國家整體經濟水平這一要素之外,如何提出一個確定的、能夠保證公共利益的編輯方針才是牢牢把握受眾的根本,一旦形成了品牌效應,其經濟創造力才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證,而這些又是以政治意識為前提的,媒介產品要符合國家意識以及社會規範,在全社會的共同價值體係中來衡量媒介產品,社會責任是媒介經濟創造力的前提。
不能否認的是,媒介影響力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媒介資本的雄厚,在技術革新的今天,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其社會責任的承載能力也會被削弱。媒介組織形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關於媒介的資本運作,目前我國以行政手段創建的媒介集團,一個原因就是媒介作為經濟實體有盈利的能力,另一方麵以宣傳為綱、層層滲透式的媒介體製與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也不相符。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政治控製力量與經濟控製力量就成了新的重點。
三、媒介產業中經濟與政治的博弈
雖然我國目前的新聞產業整體上施行的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但是不論是媒介集團還是學界,都不認為這是媒介改革的終點。
顯然,政府意誌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並且期望通過媒介產業的資本運作來加強政治力量。但是在媒介產業化的過程中,正是由於資本的介入,使得原本單純的媒介整體開始複雜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媒介製度需要在經濟發展與政治控製的博弈中均衡各方利益,既要防止市場腐蝕又要繼續加強政治控製,這一過程的不可逆性決定了我國媒介做為產業規劃以後,必將由改革趨向一種穩定,這種重新製度化的過程也必然伴隨包括政治體製乃至方方麵麵的變革。
目前來看,媒介改革仍然控製著經營模式的變化,但是權利嫁接模式不是完全的市場化,必然難以達到民眾對市場化媒介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釋放媒介的社會影響力以政治控製為先導的組建方式,在媒介規模的擴大並產生規模效應以後,可以預見,其組建方式將會轉向資本聯合,也就是用市場手段作為媒介經營的基本手段。這種改變是以運作傳媒的差異化為條件,以媒介業務改革為基礎,同時也是以受眾興趣為轉移來完成的。
目前我國的媒介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媒介廣告市場雖然尚未飽和,但是一旦廣告市場飽和以後,或者出現問題,媒介體製會出現倒流或是自發尋找新的增長點以維持媒介的正常運行。這一問題的出現,同樣是由於我國媒介現在隻是或者說隻能做大而不能做強的現狀,媒介規模的擴大並不等於規模經濟,從媒介產品組成以及媒介資本構成上看,我國媒介產業仍然比較脆弱,雖然由於媒介市場的競爭乏力,形成了媒介產業蓬勃發展的現狀,但是不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行的媒介產業,不可能達到其他二、三產業那樣的產值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