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播學視角下微博符號性的三維分析(1 / 3)

傳播學視角下微博符號性的三維分析

組織傳播

作者:李若萌

摘 要:微博不僅僅是一種自傳播時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種重要的多維信息符號。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自媒體的發展,有著深層次的文化、政治、社會分化以及媒體轉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會傳播領域的特有符號。本文將以傳播學的視角,從媒介話語、文化和政治三個維度,對微博的符號性及其象征意義進行解析。

關鍵詞:微博;傳播學;符號性;媒介話語;意見領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20-03

微博不僅僅是一種自傳播時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種重要的多維信息符號。經過2011年的高速發展,微博逐漸成為了中國網民的主流媒體應用,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09億,較前一年增長了5873萬,增幅達到23.5%[1]。龐大的用戶規模使其迅速成為網絡輿論的傳播中心。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自媒體的發展,有著深層次的文化、政治、社會分化以及媒體轉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會傳播領域的特有符號。當前,對微博的符號性及其象征意義進行研究,有助於科學認識微博這一新興媒介及其特有的社會影響。

一、問題提出

符號是傳播的基本要素。它可以是語言的,如一個單詞或者一個字母,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如一幅圖片或一套服裝,或是其他任何為擁有意義而構建的事物。根據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權威理論,“每個符號都有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能指和所指” [2]。微博擁有著獨特的傳播方式,並且產生了其他形式媒體所不能達到的傳播效果,從而形成了信息傳播領域具有符號性的特質。在傳播層麵,符號是“意義的各種係統,人們——個體的或群體的人們——用信號(姿態、廣告、語言本身、食物、物體、服裝、音樂,以及其他許多夠格的東西)來交流或試圖交流的手段。”[3]信息編碼者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和傳播表達的需要,不斷地設計和創造新符號;與此同時,編碼者和解碼者雙方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把這些新的符號注入信息流,選擇各自的象征意義和內涵意義進行廣泛傳播。其中一些特定的象征符號經過詮釋、判讀、聯想之後,在社會傳播係統中反複出現,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聯接。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用符號進行交際的時候,符號是形式,思想是內容。一個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在特定的語境下,應以選取最佳的形式為目標。符號的象征意義在於,通過運用提示性特征的各種相關性或顯著性的方式來實現強調具體內容的目的。研究微博的符號性,一方麵是研究這樣的傳播符號是如何從理性上說服受眾,更重要的是從情緒上感染受眾,獲得受眾內心的情緒認同的;另一方麵是研究這樣的符號之中,同時蘊含著的那些具有相關性的意義以及影響,例如政治以及意識形態取向,亦或商業價值。

從信息傳播形式上看,受眾通過微博培養出了新的網絡公共空間話語,這對傳統媒介話語方式是一種創造性的改變。研究微博的話語符號,有助於研究新媒體環境下公用空間領域內話語的形成和分配。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對於微博符號所相關聯的政治經濟的研究,有助於更準確的定位其利用價值,有利於維護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秩序。

二、微博符號性的三維分析

(一)話語符號:公開的標簽化敘事

標簽化敘事的話語表現形式是微博主要的特征之一。微博的用戶大多以個人為單位進行信息傳播,這也構建了網絡傳播時代新的媒介話語環境。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或是想到的內容進行整合加工,微縮成標簽式或者標題式的一段話,通過手機或電腦等不同的終端分享在微博上進行傳播。微博的關注機製也使得信息在微博上以一種裂變式的姿態進行傳播,這恰好彌補了社會群體對信息的需求與信息爆炸式增長之間的鴻溝,也滿足了信息日益碎片化的社會需求。

任何媒體的傳播類型都是構建和再現生活體驗的方式。“正如我們隻能通過我們能使用的語言來描述體驗一樣,我們使用現存的敘述模式對新的體驗進行構建和解讀”。[4]微博這種標簽化敘事的媒介話語符號,已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個人傳播標誌。這一方麵體現了技術革新為信息傳播所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麵也是受眾對話語公共性追求的必然結果。在過去,傳統媒體統治著公共話語空間,而個人信息的傳播大多是以點對點的形式發生的,個人是以一個完全的信息接收者姿態存在於傳播活動中。而微博的出現使個人變成了終端,個體均可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來自由發布或轉發信息。以新浪微博為例,用戶不僅可以轉發、收藏和評論他人的微博,自己發布信息時還可以輔以圖片、音樂、心情和投票等多種表現形式。語言文字在微博時代不再是唯一的交流載體。

(二)文化符號:草根和精英的融合與分流

微博的出現直接將草根與精英的話語權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文化氛圍,一種具有變革性的文化符號。微博讓原本在時空上和自己沒有交集的人和事,在網絡中“壓扁”、“拉近”走到一起。“微時代”的“微工具”越來越多地“直播”中國乃至世界發生的一切,普通網民也在用“關注”影響著事件的發展。以實名注冊即可開通微博,所以其門檻相對較低。微博提供了一個各階層話語表達相對自由、開放和多元的空間。草根的聲音彙流,成為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草根階層在微博這一傳播環境中顯現出了強大的話語能量。

相對精英階層,草根的信息傳播具有局限性和易碎性的特點,它們所帶來的聚焦效應很快會被淹沒在其他聲音之中,而最終形成主流聲音的還是精英的觀點。由此可以看出,這一傳播模式並未完全改變現實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微博中的話語權依然反映了現實社會中話語權的結構。“從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來看,技術和製度是製約公眾話語權的兩個主要場域,公眾話語權的演變遵循著技術和製度的雙重邏輯” [5]。微博新的傳播環境隻是在技術上將草根和精英放到了同等的平台之上,但是,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等因素的差距,決定了草根階層本質上依然是精英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