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省級黨報對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呈現(1 / 3)

省級黨報對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呈現

傳媒調查報告

作者:王舜

摘 要:《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內容以“民族文化”和“區域發展”為主,呈現差異再現與發展敘事的報道框架。在其報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遠少數民族被動地處於信息傳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傳播影響了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現實的建構,造成真實境況與媒介鏡像的巨大差別,媒體的低度再現使少數民族地區仍處於媒介弱勢。

關鍵詞:《南方日報》;少數民族;省級黨報;媒介弱勢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43-02

在我國,少數民族是與漢族相對而言的,它是一個有著自身鮮明社會和文化特征的差異化群體。戴維·波普諾認為,“‘少數民族’和‘大多數民族’群體的區別不是一個數量問題,而是與每一個群體所擁有的權力大小密切相關,‘主導的’和‘從屬的’這兩個詞比‘大多數’與‘少數’更能說明問題,因為它們清楚地表明兩個群體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權力。[1]”這也顯著地表現在媒介話語權的大小上。

廣東是一個民族成份齊全的省份,設有3個民族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清遠市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區,是省內世居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省三個少數民族聚集縣,清遠就占了兩個。民族地區包括連山、連南兩個自治縣和連州市三水、瑤安以及陽山縣的秤架瑤族鄉,總麵積3130平方公裏,全市有少數民族成份41個,少數民族人口20多萬人。近年來,清遠各民族區域發展逐漸提速,少數民族地區進入媒體視野。與其他媒體類型相比,黨報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資源優勢,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度明顯偏高,本文擬以《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報道為例,通過個案分析,考察省級黨報對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呈現狀況。本文以“清遠”和“少數民族”為內容關鍵詞檢索中國報紙資源全文數據庫[2]中《南方日報》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新聞報道,共得相關報道163篇,有效稿件109篇(除去隻出現相關關鍵詞,而內容無關的報道,其他為有效稿件)。筆者對各稿件的報道主題內容、報道體裁、消息來源、態度立場(媒體偏向)、版麵重要性、是否全文針對性報道等6項指標進行了量化分析。

一、報道框架:差異再現與發展敘事

美國傳播學者托德·吉特林將框架理論引入新聞傳播領域,他認為,“媒介框架是認知、解釋和表達的連貫模式,是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的過程,同時也是事件操縱者組織言論的過程,不管這種言論是動態的還是視覺的。[3]”觀察2008~2010年《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可以發現:報道內容以“民族文化”和“區域發展”為主,在研究樣本中,23.9%的報道關於“民族文化”,20.1%的報道關於“區域發展”。此外,涉及的相關議題還有“產為轉移”、“扶貧助困”、“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民生”、“民族團結”、“山區移民”、“脫貧致富”等。

關注民族文化的報道如《連南打造瑤族文化品牌建設民俗文化聖地》、《唱響〈瑤族舞曲〉建設美麗瑤山》、《連山列入省級名錄非遺有2項》、《清遠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等,《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注,實際上是對差異再現的偏愛。在媒介語境下,少數民族是一個被標簽化的“差異人群”。所謂“差異人群”,即與社會主流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的人群,如性別的差異、族群的差異、種族的差異、階級的差異等。少數民族與漢族群體的差異成為媒介視域的焦點。《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報道除關注民族文化外,發展是另一重要主題。20.1%的報道有關“區域發展”,如果更泛化的話,“產業轉移”、“扶貧助困”、“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山區移民”、“脫貧致富”等都是發展的舉措,那麼與“發展”主題相關內容約占70%。顯然,發展敘事成為《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報道的最主要敘事風格,從以下報道標題可窺一斑:《拓寬思路破解山區發展難題》、《清遠:構築“三圈四帶”新局》、《協調發展:走新型生態工業化道路》、《加快遷移少數民族高寒山區農民》、《連州全力支持民族工業園建設》等。

二、單向度傳播:政府是主要信源

單向度傳播的實質在於信息流動的不對稱。觀察《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報道的消息來源發現,政府部門、政府官員、政府會議、政府主辦活動等是主要信源,政府信源占到九成(表2),也就意味著,信源單一化。清遠少數民族被動地處於信息傳播的末端,《南方日報》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符號的傳播媒介或手段顯現出其社會影響功能,以單向度傳播模式突顯政府針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進展情況。這是一種政府表達,而非民間表達。《清遠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速民族地區發展,在認真落實國家關於發展民族地區的扶持政策基礎上,以辦特區的理念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建立符合民族地區發展的新體製,爭取賦予優於16個重點扶持縣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中,有關扶貧助困的報道約占13.8%,而脫貧致富的內容僅占到2.8%,是前者的1/4。扶貧助困的主體是政府,而脫貧致富的主體是百姓,《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與其說是關注清遠少數民族地區,不如說是對各級政府在清遠少數民族地區工作推進狀況的呈現,少數民族地區百姓在媒介視域中幾乎是缺位的,他們的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政府官員的聲音。這種自上而下的傳播影響了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現實的建構,造成真實境況與媒介鏡像的巨大差別。主導群體的行動通常決定了群體間關係的主要模式[3]。在媒體構建的社會現實中,作為非主導群體的少數民族往往被動接受主導群體的讚助行為,無論是政府政策的傾斜,還是經濟的資助,“受助者”、“貧困者”等成為少數民族的代名詞,這種刻板印象影響了公眾的判斷和認知,難見其發展的主動性。

三、低度再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媒介弱勢

新聞傳媒是公共領域的有機構成部分,“對一個社群的新聞關注往往是一個社群在公共話語空間獲得自我表達的一個前提和表現”[4]。與廣東省其他紙媒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極低的關注頻率相比,作為省級黨報的《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明顯較多。但從總量來看,2008~2010年3年間共109篇,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每天約0.1篇,仍然偏少,新聞體裁以動態消息為主,深度報道次之(表3)。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進入省級黨報的視域,但並未成為常規性的新聞領域。

《南方日報》有關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多見於《清遠觀察》,這是《南方日報》在清遠開設的地方版,每周三期,見於主報的報道不到30%,主報頭版刊載的就更少之又少。全文有針對性報道為46.8%,半數以上的稿件隻是部分提及清遠少數民族地區(表4、5)。所有相關報道中,54.1%是正麵報道,45.9%持中立態度,負麵報道為0。(表6)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民眾成為新聞主角的幾率極低,僅為1.8%(表2),政府才是此類新聞的主要行動者,少數民族地區民眾並沒有獲得在傳媒舞台上表演和表達自身經驗、觀點和感受的機會,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文化主體性的機會就更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地區的媒介弱勢仍很明顯,《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是一種“低度再現”。相關新聞報道總量偏少,報道對政府信息源過度依賴,民間消息源缺失,媒體更多地成為官方利益的表達,少數民族本身的利益訴求被忽視。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考察了廣東一省的情況,廣東是全國的經濟大省,在諸多方麵具有特殊性,《南方日報》對清遠少數民族地區關注的情況尚不足以反映省級黨報對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呈現的全貌,本文在推廣至全國的意義上存在局限。但因我國各省級黨報在新聞常規上的相似性,筆者認為,本文所發現的黨報對少數民族地區媒體呈現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並非“個案”,仍具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中國報紙資源全文數據庫[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view/.htm.

[3] (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4] 李豔紅.新聞報道常規與弱勢社群的公共表達 [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與時俱進 關注民生

——在“十八大”精神中尋求民生新聞的新方向

呼 瑤

(陝西師範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陝西 西安 )

摘 要:2002年底,《南京零距離》欄目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播報方式,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也引來全國其他電視節目的競相模仿。民生新聞由此發展並日漸成熟,成為媒體報道內容和方式的一種重要體裁。本文以2012年民生新聞的研究成果為主,集中分析了民生新聞,並以“十八大”精神為主要指導思想,為民生新聞在瓶頸期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民生新聞 ;“十八大”精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45-02

一、民生新聞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就是民眾、百姓的生計、生活的意思。到了當代,“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相結合,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概念。所謂民生新聞,首先就是要站在媒體高度,以黨的號召和政府的領導為前提。從時政、經濟等“大新聞”中尋找與老百姓相關的內容,以媒體的角度為百姓答疑解惑、維權謀利,讓百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生活得更好。即“百姓小事中見社會大意義,社會大事中找百姓焦點” [1]。其次從百姓視角、以民生內容、用百姓語言、為百姓發言。“民生新聞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計、生存、生命。[2]”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生新聞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時事政治、經濟活動、社會生活,隻要是關乎‘民生’的事件、活動與現象,都可以是民生新聞的題材。[3]”最後,媒體作為黨、政府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應該在“上傳下達”和“下情上傳”的過程中監督民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