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每天都變化萬千,民生新聞作為媒體的一部分既是時間的領跑者,也是百姓生活變化的探照燈。所以,與時俱進地尋求民生新聞發展的新方向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三、在“十八大”精神中尋求民生新聞的新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作為一個部分被單獨提了出來,這顯示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而對於我們新聞傳播業中與此息息相關的一個概念——民生新聞,也需要我們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導下,重新審視。本文就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受眾三個環節入手,結合“十八大”最新精神並提出民生新聞發展的新方向。
(一)傳播者
在媒體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傳播者作為生產、加工、整合信息的踐行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民生新聞的報道中,信息的傳播和受眾百姓的生活甚至利益息息相關。因此,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更要從自身出發,更好的服務民生。
傳播者的專業素養和價值觀直接影響到民生新聞的真實有效性。在“十八大”報告的第六部分中,胡錦濤提出了“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的媒體工作者繼續堅持“三貼近”原則,保證民生新聞的真實性,從實際出發為受眾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貼近生活,圍繞民生話題全心全意為受眾指引方向;從群眾的利益出發,本著提出問題、指出矛盾、解決問題的態度為群眾爭取應得的利益。積極向上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一直是黨中央倡導的思想之一,在“十八大”報告中也被一再提出。但是在現如今的民生新聞中充斥著大量的犯罪、車禍、食品造假、校園暴力等信息。給全社會甚至每位民眾心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傳播者應該在保證信息真實的情況下,本著為社會帶來正能量的責任,多傳播陽光的一麵。
站在媒體高度,培養受眾的公民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素質。在“十八大”報告中,“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被明確提出。這就要求媒體傳播者要站在高於民眾的高度,看到問題的本質,從合適的角度出發,培養受眾的公民意識,提供他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運用多媒體方式,融入新技術,提高受眾的參與程度。當社會進入網絡時代,媒體傳播者應該盡可能的融入新媒體方式。一方麵可以將最新的民生信息以最快速度傳播給受眾;另一方麵也是受眾積極參與的最佳途徑。受眾參與度越高,就越能廣泛采集民眾的思想,反映的問題就越突出,新聞源也最真實廣泛。
(二)傳播內容
民生新聞的傳播內容不僅關係到信息質量的問題,而且和傳播效果密切相關。民生新聞的內容能夠與時俱進、有高度有深度就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並且更好的服務民眾。
1.結合政策,從內容上精選最熱點的民生話題。以往的民生新聞中,為了贏得受眾的眼球,不少媒體將民生新聞的信息定位為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甚至融入衝擊視覺效果的獵奇事件,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十八大”報告中對民生問題進行了專門的闡釋,在新時期下,黨中央關注的民生問題包括“教育”、“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百姓健康水平”、“社會管理”、“住房”、“農民生產生活發展問題”等。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媒體應該適應新的環境,嚴格遵循黨中央提出的民生問題,把這些熱點作為重點報道內容。在新的指導思想、新的時代環境下,為受眾提供最新最熱的民生訊息。監督政府“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引導受眾積極配合並努力實現全中國人民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