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傳媒對專家話語的誤讀
媒介批評
作者:張蓓
摘 要:當下社會,知識分工導致公眾對專家話語的依賴。然而,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對專家話語的信任度降低,現代傳媒對此難辭其咎。科學話語與新聞話語的錯位;現代傳媒放大風險傳播,追逐轟動效應;網絡文化民粹主義,汙名化知識精英造成了現代傳媒在轉述專家話語時的三重“誤讀”。擺脫誤讀,重建專家話語的公信力,現代傳媒責無旁貸。
關鍵詞:現代傳媒;專家話語;誤讀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49-03
這是一個專家學者的時代。伴隨著知識的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縝密化,人們很難通過個體經驗或傳統習俗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或作出決策。在社會繁瑣而分散的信息和重大的事件麵前,尋求專家學者的幫助,依賴權威話語的分析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鮮明的風向標。因此,專家或權威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在這個時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意義。同時,我們又處在一個全媒體時代,媒介如同我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空氣,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媒介並不僅僅是一扇“窗口”,使我們透過它來了解世界,伴隨著話語權力的不斷膨脹,媒介通過新聞議題的設置、新聞框架的選擇、擬態環境的塑造,強化了主流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塑造著人們關於自身、社會和世界的想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媒介需要專家學者的言說為其話語權力的合法性做論證,而專家學者也需要借助媒介的平台擺脫市場邏輯對其學術自主性的威脅,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公共知識,對大眾進行有效的思想啟蒙。媒介的權利與專家的威望,兩者的合力成為當下現代傳媒的一道景觀。
但近兩年,人們對於專家的態度以及他們在媒介上言論的認可也悄然發生變化。據《中國青年報》2010年6月25日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549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44.8%的人在遇到重大問題時,願意聽專家的觀點;有32.8%的人表示“不願意”;22.3%的人未表態。本次調查還顯示,39.5%的人認為專家言論隻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31.9%的人覺得專家言論需要根據情況判斷辨別;20.4%的人認為專家言論根本不值得相信,6.5%的人認為專家是社會權威,值得信賴。調查結果似乎呈現了一種尷尬的現實:一方麵,為消除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公眾仍然需要一些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權威人士來解惑釋疑,他們會用充分的理由解釋“為什麼無須去超市搶購碘鹽”,“為什麼世界末日純屬無稽之談”;另一方麵,質疑專家、甚至調笑專家已然成了一種風尚,有些專家剛剛在媒體上露了個頭,就已經被人揪住了辮子,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雞,用“板磚”拍成了紙片人。“‘專家’ 二字沾染上越來越多的負麵意味,甚至有可能成為繼‘小姐’、‘同誌’、‘農民’之後又一個被毀掉的詞。[1]”
公眾對專家話語的信任危機原因是多重的,其中現代傳媒難辭咎。新聞報道通常是認知權威的重要信息渠道,媒介轉述專家話語過程中的“誤讀”造就了對公眾對專家信任度的降低。哪些因素造成了現代傳媒對專家話語的誤讀,如何擺脫誤讀,產生有益於公眾的好新聞將是下文所探討的話題。
一、科學話語與新聞話語的錯位
專家對於所屬領域事物的看法通常是科學話語的表達。科學話語與新聞話語是兩種不同的話語體係。一般而言,科學話語是對科學思想、理論、知識等的表述。作為一種規範的語言,科學話語以理性方式來表達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再現科學事實的本質。因此,精確性、邏輯性、穩定性是科學話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這樣的一種具有工具理性的表達方式,使得科學話語與功能化傾向的日常語言產生了壁壘。“科學話語推翻了一般人的非邏輯思維,對人們通常的諸多禁忌提出公然挑戰,不允許有半點的托辭和嬉戲。這種對一般人習慣思維方式的征服,可以說是科學話語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2]”相比較而言,新聞話語與科學話語差異在於,其一,新聞傳播麵向層次不同的受眾群體,為了迅速抓住受眾的注意力,通俗性、新奇性是新聞話語的顯著特征,新聞話語注重標新立異,扣人心弦,很少使用不同領域的專業術語。其二,新聞話語講究真實性,但這種“真實”是傳媒從業人員所理解的真實,由於他們與專家學科背景相差甚遠,新聞話語在轉述科學話語時很難達到科學所要求的本質真實。其三,新聞話語的簡約性,語言的言簡意賅使得新聞在報道專家話語時更突出結果的陳述而忽略得出結果的學科背景及其附屬條件,或者在轉述過程中隻報道專家話語中的主要觀點而忽略次要觀點,不能準確再現其思想的整體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