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體奇觀:電視媒體造星運動(1 / 3)

媒體奇觀:電視媒體造星運動

媒介批評

作者:梁岩

摘 要:在現代社會,大眾媒體是製造奇觀文化的最大機構,而明星就是大眾媒體所製造出的一種超級奇觀,這一奇觀現象吸引了大批電影、電視、文化學家關注與研究。電視媒體和明星聯手塑造著社會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圍場,而社會大眾對這些影響所做出的反應又刺激著電視媒體和明星的進一步發展。然而,電視媒體與電視明星的關係總是在利益分配與整個社會大環境中搖擺不定,電視媒體對收視率以及市場回報的要求以及明星對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雙方處於一種此生彼降的天平上,無法達到不平衡。這種來回波動的不平衡關係不僅不利於雙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實現,也會對整個社會及大眾造成負麵影響。本文從電視明星現場出發,分析了造星運動的根源,並探討了媒體與明星之間的共生關係。

關鍵詞:電視媒體;電視明星;媒體奇觀;共生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55-02

當下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社會生活與大眾媒體相互滲透影響的時代,這種現象甚至被人稱為“個體從搖籃到墳墓都沉浸在某種媒體與消費者的社會裏”[1]。在這個“媒介社會”的時代,大眾媒體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社會個體意識和價值觀的引導與塑造,采取了許多有效手段,電視造星運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美國文化研究的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曾對“媒體奇觀”下過定義,他認為這是一種“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衝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2],在現代社會,大眾媒體是製造奇觀文化的最大機構,而明星就是大眾媒體所製造出的一種超級奇觀,這一奇觀現象吸引了大批電影、電視、文化學家關注與研究。經驗證明,在媒介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是十分需要明星“符號”作支撐的,媒體中“明星”的個人氣質往往會成為一檔電視節目、一部電視劇或者一首歌風格的決定性因素。

一、電視媒體的明星奇觀現象

沒有明星的電視節目是難以想象的,明星製的出現堪稱是一個重要而必然的社會現象。明星製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業,在電影誕生初期,由於明星地位易被上流社會歧視,於是他們並不願意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因此在電影誕生的初期受眾並沒有“明星”的概念。後來,電影公司深諳生財之道的老板發現,某位演員主演的影片擁有大量觀眾追捧,為此電影公司可以向電影院索取更高的價錢時,電影史上的造星運動便拉開了序幕。明星製這一商業電影生存、發展的經濟支柱就此確立起來。為了更大程度獲取明星所帶來的巨額收益,這要求明星除了精湛的演技外,電影公司還要著力花大量時間、金錢等對演員進行包裝。不容否認的是,電影明星製作為一種製度是美國電影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要想出名也需要演員付出巨大代價,如沒有自由、隱私權等,甚至被公司僅僅看作一件商品。

不僅電影業離不開明星製,整個傳媒娛樂產業都離不開明星製的支持,中國電視業的產業化發展、電視節目商品化要求、收視率至上的標準以及觀眾的收視期待,也決定了電視采取電視明星製的必由之路。所謂明星製,是指“一套完整的生產、銷售與宣傳體係,其運作核心是製造和推出大牌的明星,並以大明星作為媒介產品的支柱與核心,利用明星對受眾的號召力、吸引力,製造觀眾崇拜、迷戀的大眾偶像。[3]”觀眾對某一位演員或主持人的狂熱期待與渴望往往超過了電視劇或電視節目本身,並且社會對明星所傳達信息的可靠性和權威性也采取普遍認可的態度。觀眾付予明星的這種話語權與身份象征,使得電視明星對觀眾的說服力不容小覷,於是,電視明星製的形成則顯得順理成章。當然與電影明星製僅僅電影與明星簡單的雙重關係相比,電視明星製則由於其多渠道、多元化、多方麵等特質而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