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進入“大片時代”(1 / 3)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進入“大片時代”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朱述超

摘 要:《中國好聲音》的播出標誌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大成本、大製作的“大片時代”已經到來。原版節目的引進、精良的製作、創新的本土化資本運作與產業鏈開發是節目成功的關鍵。但文化產業的風險值得警惕,中國電視台應量力而行。在引進製作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節目模式,還學習節目創意與營銷策略有助於我們快速成為節目版權的出口方。

關鍵詞: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大成本;大製作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78-02

《我是歌手》火了。

據台灣TVBS報道,“我是歌手”總決賽吸引島內民眾關注,使得收視率比平常時段成長近220%。當晚,街上餐廳少人問津,上演萬人空巷看電視的狀況。台當局“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日前表示,“‘我是歌手’的大成本製作帶給台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台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也讓大家看到(台灣)不可能和對岸比經費和資本,要思考的是政策問題,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的人才培育,如何讓歌手的光芒能被看見。[1]”龍應台的話印證了島內對“我是歌手”的豔羨,並指出了當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已進入大成本、大製作的“大片時代”。知名電視學者、央視《對話》原製片人羅振宇也表示,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進入了一個“策劃時代”,主要是追求形式上的討巧和差異化,但隨著日後電視行業的逐步成熟及競爭加劇,靠策劃來凝聚的關注力已經消耗殆盡。如今的電視業進入了一個“大製作時代” [2]。

一、燒錢:版權隻是開始

國外成功節目版權的爭奪,已經成為當下電視台能否製作出熱門電視綜藝節目的起點。就在《我是歌手》熱播之際,《星跳水立方》、《中國星跳躍》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上下一波的討論熱點,而三個月之後《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又將粉墨登場。

中國電視上好看的電視綜藝節目為何驟然增多?

實際上,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星跳水立方》,中國電視台的競爭策略已經超越了以《超級女聲》、《快樂大本營》及《非誠勿擾》代表的前一代綜藝節目。當下走紅的這些綜藝節目,皆為真正獲得版權方授權並傳授節目製作的標準化流程,而非過去由一個製片人帶著團隊反複觀看國外一流節目之後進行“山寨”。《中國好聲音》製作公司燦星的研發總監徐帆認為,省級衛視之間的競爭已成為一種“高手過招”,競爭質量越來越高,電視節目也就越來越好看了。而依靠引進版權打造標杆型的品牌欄目,成為希望保持一線競爭力的省級衛視不得不重視的事。

過去全球電視節目的傳播路徑是,先由北歐(荷蘭、丹麥、挪威)的電視台或者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開發出觀眾喜歡的節目,然後將版權賣到英國,然後再到美國,之後是日本、中國台灣及香港,然後再傳播到中國大陸。現在這一過程被大大縮短。《中國好聲音》的版權交易過程即是如此:國際版權代理公司IPCN從荷蘭製作方獲得的版權,星空文化傳媒旗下的燦星從IPCN獲得中國區版權並授予浙江衛視播出權。

此前,類似《中國達人秀》這樣的節目,雖然也是來自版權方授權,實際上中國製作團隊獲得版權的費用並不高,也並未真正在國內投入大量資金製作。類似的節目還有遼寧衛視引進《X-Factor》製作的《激情唱響》。

二、大製作、大成本背後的專業資本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