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結構變遷下家庭倫理劇的涵化作用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陸笑
摘 要:本文從家庭倫理劇的涵化作用這一視角,對社會變遷時期下幾部具有代表意義家庭倫理劇進行分析解讀。筆者在闡述家庭倫理劇的定義和產生的背景後,以《渴望》、《中國式離婚》、《蝸居》、《裸婚時代》為例,分別對其在社會結構變遷下演變發展的特點及其對受眾產生的涵化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家庭倫理劇;涵化作用;社會結構變遷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80-03
一、引 言
根據《2010年~2011年中國電視劇市場研究報道》,2005年到2007年生產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數量呈上升趨勢,2007年達到頂峰……從2008年起,電視劇生產數量開始回落……;2010年的中國電視劇產量在經過兩年之後再度峰回路轉,總數量創近幾年新高。根據央視索福瑞數據所公布的數據(18︰00~24︰00時段)以及藝恩對電視劇類型題材的整合分類分析,2010年我國各類題材電視劇收視情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家庭倫理劇,占到了14.1%,從2007年的10.3%到08年的10.8%到09年的13.8%,整個家庭倫理劇的電視劇市場正由火熱走向一種狂熱的發展階段。
筆者認為從電視劇的生產數量的變化主要和市場需求、廣電行政部門的管製密不可分,電視劇不再一味追求生產數量,開始進入品質競爭時代。其中,家庭倫理劇的發展更是突出體現了一個從量到質的轉變,從而吸引了大批受眾。
二、家庭倫理劇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經濟:多元化電視劇題材的產生
家庭倫理劇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出現,而經曆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得到基礎的物質滿足後,傳統的思想也受到各種“引進來”的思想地碰撞與衝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家庭觀。中國的電視劇是從1958年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的播出從起步走向逐漸繁榮的,雖然在此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也僅僅出了幾十部的直播電視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電視劇行業是更是乎麵臨癱瘓。大體來說在改革開放前,電視劇由於受到來自政府以及把關人員的影響,大抵都是描寫人民大眾生活的艱辛、鼓舞人民大眾勤儉節約的。在國內政治局麵逐漸穩定後,電視劇的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更是出現了許多題材新穎的電視劇,不僅注重敘事樣式也同時注重質量的電視劇,像是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長篇連續劇《西遊記》、根據現代文學名著改編的《圍城》都成為那一時代的經典,以至於有些經典在翻拍時處處為大眾所詬病。
(二)社會文化:受眾的心理需求
1984年後,中國的電視劇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對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類對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層需求”[1],在經濟和政治格局逐步穩定下來以後,人們的注意力也從社會本身開始轉到自身及精神世界的發展上來,電視劇的功能不再滿足於充當政治的宣傳工具,更多的時候,是人們開始主有意識地動發展改革電視劇和挖掘更加受到大眾喜愛的電視劇體裁,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追尋,這也就是家庭倫理劇得以出現並迅速受到大眾歡迎的一個重要前提:符合人民群眾的內在心理需求。
(三)外部原因:韓國電視劇的影響
當然除了這些內在因素外,我國電視劇的發展不免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台就引進了和家庭倫理劇類型差別不大的韓國家庭劇《看了又看》、《人魚小姐》等,雖然這些電視劇的劇集都長達150集,但這些在韓國創下驚人收視率的長篇家庭劇也恰好迎合了當時中國電視劇市場的需求,所以在央視引進播放後,在中國也創造了一定的收視紀錄,而央視8套的海外劇場隨著一部部吸引觀眾的電視劇的播放,其海外劇場電視劇的收視率在時間上的落後與其它電視劇的差異也相應地得到了彌補。筆者認為,在後來越來越多的家庭倫理劇的創作中,這個在中國播放的韓國家庭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盡管,事實上韓國家庭劇和中國家庭倫理劇在敘述主題與人物塑造上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
三、家庭倫理劇與其涵化作用的界定
家庭倫理劇,顧名思義,就是講述家庭倫理的電視劇,那麼什麼是家庭倫理呢?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的《家族》中提到家庭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群體,人類學概論中將家庭概括成一種社會集團,以共同的住處、經濟合作和繁衍後代為其特征。“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性質在這方麵有著顯著的差別。我們的家既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2]”
倫,《禮記·祭統》中曾寫到“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解釋過來就是講,十倫是指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間的關係。理本義是指物質本身的紋路、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這樣說來,倫理就是就是人與人以及與自然的關係和處理這些關係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