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好聲音》給選秀類電視節目帶來的啟示(1 / 2)

《中國好聲音》給選秀類電視節目帶來的啟示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張雪潔

摘 要:在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普遍陷入困頓的大背景下,《中國好聲音》異軍突起,以優異的成績讓處在迷茫之中的選秀類電視節目看到了希望。本文通過對《中國好聲音》取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試圖從選秀理念、導師團隊、機製創新、節目質量等方麵歸納提煉出《中國好聲音》受到觀眾歡迎、獲取成功的真正原因,從而找到提升選秀類電視節目製作水平著力點,對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選秀;電視節目;製播分離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95-02

從1984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開始算起,選秀類電視節目在我國已經發展了近30年。2005年《超級女生》的空前盛況標誌著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發展達到了頂峰。但自此之後,選秀類電視節目迅速衰落,不少節目甚至因為內容低俗而被國家相關部門叫停。在這個大背景下,由燦星製作斥資從荷蘭引進的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中國好聲音》於2012年7月正式在浙江衛視上映。由於品質較高、模式新穎,《中國好聲音》迅速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繼《超級女生》之後再次創造了選秀類電視節目的收視奇跡,獲取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並非偶然,多方麵的原因共同成就了這檔優秀的選秀類電視節目。

一、突出聲音 回歸正途

作為選秀類電視節目的重要一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曾取得過輝煌的成績。然而,由於盲目模仿和片麵追求收視率,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逐漸偏離了以聲樂表演為核心的軌道,過度包裝、緋聞、毒舌、炒作層出不窮,直接導致了選秀類電視節目的庸俗化。《中國好聲音》摒棄行業積習,拒絕炒作,突出聲音的主體地位,回歸到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的正途,令廣大電視觀眾耳目一新。

《中國好聲音》以為華語樂壇選拔出一批堅持音樂夢想、富有音樂才華的人為宗旨,自始至終堅持聲音是選拔優秀選手的唯一標準,並通過有別於傳統選秀節目的“盲聽”模式來保證選拔的客觀與公正。在“導師分班”階段,選手開始演唱時,四位導師皆背對舞台而坐,若被選手的演唱打動,才按動按鈕轉過身來。也就是說,在做出選擇前,導師們完全看不到選手的台風和相貌,隻能依靠選手的歌聲做出判斷。這樣就有效杜絕了聲音之外的因素對導師的判斷造成幹擾,這個過程被稱作“盲聽”。很多人都非常欣賞這種模式,認為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音樂或者聲音本身得到了“提純”,能最大限度地確保選拔出真正的好聲音。

二、超級評委 相得益彰

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評委一直為廣大電視觀眾所詬病,他們中的不少人要麼專業素養不夠高,要麼僅僅依靠嘩眾取寵或是毒舌謾罵來引發關注[1]。除此之外,也有人在多個選秀節目中擔任評委,點評內容和風格趨於雷同,從而引發觀眾審美疲勞。但是,作為《中國好聲音》的評委,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都是首次亮相於內地選秀節目,他們在音樂方麵都具有很高的造詣,是業界的大佬和權威。在提供專業點評的同時,他們也體現出了極具修養的人文關懷,為節目營造出了良好的現場氛圍。

《中國好聲音》在對評委陣容的打造方麵,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一方麵,所選評委極具代表性:劉歡是當今樂壇著名的實力派唱將,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那英是流行樂壇天後,在內地長盛不衰;庾澄慶來自台灣,既是知名的音樂人,也在主持音樂節目,年輕人比較熟悉;而楊坤則代表了由草根經奮鬥最終成名的音樂人,與台上學員比較貼近。這四位評委組成的導師團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極具代表性,也是近年來選秀節目最強的評委陣容;另一方麵,四位評委在節目中分工明確、相得益彰。庾澄慶做過主持人,扮演的是輕鬆、幽默的角色;劉歡代表的是學院派,扮演的是專業沉穩的角色;那英有著豪爽的個性,隻需要把真性情展現出來即可;楊坤曆經坎坷,跟學員對話時可以體現出感性的一麵。四位導師在台上展露生活本真,耐心指導、坦誠相待、相互調侃、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