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實行全程跟拍模式,歌手在上場前的所有準備活動都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麵前,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不僅如此,《我是歌手》采取淘汰製,歌手為了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須出奇製勝,調動了歌手的積極性和緊迫感。而且,一次次作品的翻唱、改編、創新也是《我是歌手》節目拉攏觀眾的一大法寶。
(三)現場觀眾——情緒流露、烘托氣氛
《我是歌手》最大的成功也是最令人質疑的地方就是觀眾情緒化的爆發。幾乎每場演唱會下來,觀眾的情緒都會達到一個高潮,因此,《我是歌手》的觀眾被網友戲稱為“表情帝”。不過不管怎樣,《我是歌手》抓住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口味,有選擇性的從某一方麵切入,成功的打出了一張感情牌。
評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發展,而《我是歌手》通過500位大眾評委即500位現場觀眾,采用投票的方式決定出淘汰的歌手。這500名大眾評委是通過統一報名,接受節目組的統一書麵樂理知識考試和麵試才獲得資格的,同時,對他們的年齡層次也進行了比例分配。他們將通過自己真實的感受做出公正的抉擇。《我是歌手》巧妙的發揮了現場觀眾的作用,體現出節目的公正。
(四)環節設置突出亮點——雙重身份形式新穎
《我是歌手》節目中有很多亮點,其中一個就是歌手兼主持人。作為歌手的胡海泉首次擔綱主持人。雖然是主持生涯的初體驗,但海泉這位感性的“萌大叔”一路走來,也深得認可。首場錄製,海泉就帶來很多意外驚喜,除了口誤逗笑觀眾以外,還經常在節目中自嘲。齊秦忍不住表揚:“海泉的主持很不錯呢,很會調節氣氛。”甚至有人懷疑這是海泉“投靠”湖南衛視從歌手到主持的有意所為。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是歌手》的製作人洪濤在節目最後也客串了一把比賽結果的宣布人,一臉嚴肅和權威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作為一個深諳懸念設置的製作人,每期宣布結果都繃緊觀眾的心弦,刺激觀眾的神經。但確實為節目增加了看點。
三、“海外模式”框架,融入文化需求是《我是歌手》成功的關鍵
《我是歌手》第一期播出後的收視率與《中國好聲音》旗鼓相當,均為1.477%,巧的是,二者都同為海外引進。《中國好聲音》來源於“荷蘭好聲音”,在2010年推出時,就引起過荷蘭人的收視熱,此後該節目被賣到包括英美在內的40多個國家,每一站都創造了收視奇跡。
然而在《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兩個節目大獲全勝的背後,卻折射出中國當代電視娛樂節目創意稀缺的現象。《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從構思、創意、嘉賓、流程、形式等無一不是直接從國外購入。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引進國外模式的同時,他們有加入自己本國、本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和製作人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製作經驗,有充分結合當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麵臨的受眾需求做出改造。就《我是歌手》來說,除了頂級的樂隊和音響對聲音和音樂做展示外,《我是歌手》對現場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的心理把握也是成功的關鍵。它把歌手現在和以前在台前人們所不知的細節通過鏡頭展現給觀眾時,無意間就實現了觀眾角色的自我轉化,讓觀眾感受到歌手的辛酸、苦辣、緊張和激動,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為現場氣氛所感染,跟歌手同喜同悲。這都是導演組在節目製作中運用自己的職業技巧和能力,憑借電視製作經驗巧妙的對節目進行內容的編排和節奏的把握,讓觀眾心理上達到平衡和滿足。
通過對《我是歌手》節目製作的分析,筆者覺得引進國外節目製作模式並非不可。即使是相同的節目形式,但不同的製作理念和文化賦予其不同的表現形式。電視台在引進國外模式的同時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加工改編給節目以全新不同的類型定位,受眾定位,深入發現節目的表現潛力。雖然國外的電視娛樂節目已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不能複製,要想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獲得質的飛躍,光引進或模仿是不夠的,必須注重學習和創新,提出符合國情、滿足國內觀眾需求的新的模式和內容。為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迎來更廣闊的受眾市場。
參考文獻:
[1] 馮樂凱.綜藝節目引進爆棚 專家表示不能照搬國外模式[N].法製晚報,2011-06-09.
[2] 易哲.《我是歌手》一夜爆紅 總導演回應節目質疑[N].新快報,2013-01-21.
[3] 歐陽宏生.廣播電視學導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