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娛樂節目中的“海外模式”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劉珂
摘 要:電視娛樂節目作為目前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類型,占據了電視台收視率和經濟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於近年來娛樂節目過於集中,觀眾選擇範圍縮小,電視台不得不引進國外的節目製作,於是熒屏上出現了一大批“國外模式”的娛樂節目。在各大衛視購買版權成風的時候,《我是歌手》衝出重圍,通過國外引進與本土結合的方式,將該節目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娛樂節目;海外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97-02
近年來,我國傳媒行業迅速發展,電視娛樂節目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廣泛性、連續性和滲透力成為廣大受眾滿足自身文化娛樂需求的首要方式。然而,由於市場的影響,以及對節目收視率的盲目追求造成不少綜藝節目形式雷同、結構單一、內容相似、缺乏創意。但仍有節目在“海外模式”框架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文化靈魂,以精心的包裝,巧妙的編排大獲成功。
2013年1月18日,中國首檔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在湖南衛視播出。一夜之間就占據了各大報刊雜誌,微博、人人娛樂版的頭版頭條,使沉寂了一年的湖南衛視成功實現逆襲。然而,《我是歌手》的節目形式卻並非原創而是引進了韓國MBC《我是歌手》的節目製作方式。據韓國MBC方麵透露,獲得《我是歌手》海外版權的目前全球隻有兩家電視台,一個是美國福克斯電視台,一個就是中國的湖南電視台。而此次《我是歌手》的大獲成功預示著“海外模式”在中國的廣闊市場。
一、“海外模式”在中國的盛行是不可避免的現狀
(一)海外版權引進成風
自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開始,引進國外版權節目的風愈刮愈烈,2010年至2012年,短短兩年時間,各大衛視爭相引進海外節目,甚至不惜高價購買版權,比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深圳衛視的《年代秀》、湖南衛視的《舞動奇跡》、《我是歌手》以及東南衛視的《歡樂合唱團》等。為此廣電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中加大了對這方麵的管理,其中規定,“引進境外電視節目形態,要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防止跟風,抄襲,模仿境外或他台的節目類型。總局將綜合調控引進電視節目形態的總體數量,題材內容,類型比例等,防止集中引進同一地區、同一類型、同一內容的節目形態。
(二)“海外模式”中國化是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趨勢
目前,“海外模式”充斥著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熒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電視行業的江郎才盡,而是當前中國電視產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生產、包裝、出售還未真正形成產業鏈,自主創新的節目大多不能被國內觀眾所認同、接受。而從國外引進的一些節目,如《我是歌手》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把他們的成熟節目直接引進國內,雖然價格不菲,但電視台需要承擔的風險大大減小。不過從整體來看,各大電視台爭相購買海外版權的現象不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電視產業化的完善,“海外模式”的引進量將會大大減小,自主創新必然會成為未來電視娛樂節目製作的發展趨勢。
二、滿足受眾心理,《我是歌手》在節目製作上心思巧妙
(一)視聽享受——舞台效果的完美搭配
《我是歌手》是演播室製作,采用38台攝像機全景式拍攝。開創了中國電視綜藝史上第一個全景式綜藝節目,即參賽歌手從進場、候場、出場,在後台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通過鏡頭表現在熒幕上。舞台采用觀眾現場錄製的形式,模擬小型演唱會的現場,給人一種親臨感,激奮感。燈光方麵,《我是歌手》根據歌手選擇的歌曲類型,歌詞意境,表達的情感提供相應的燈光,或華麗,或清雅,比如,黃綺珊在演唱《剪愛》時,燈光與歌詞意境相融合,在視覺上給觀眾一種淒冷、悲憤的感受。然而更巧妙地是每位歌手出場時打在其身上的幾束燈光,從不同方位打在歌手身上,讓歌手從一開始的模糊不清到逐漸走上舞台後的愈漸清晰,既給予歌手有一種光芒四射的感覺,又恰到好處的滿足了觀眾的一種好奇心理。其實,從舞台設計中不難看出其模仿韓版《我是歌手》的痕跡,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版《我是歌手》確實呈現出了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
(二)歌手——節目的品質提升
不少網友覺得《我是歌手》節目,邀請的參賽歌手大都是過氣的二線歌手,而節目製作人洪濤則表示參賽的歌手都是有極高的音樂能力和素養並且極其熱愛歌唱的音樂人。他們站在舞台上,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實力,而且,他們確實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正是因為歌手們豐富的人生經曆,使他們在演繹歌曲時能真情流露,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