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種網絡化稿件編輯校對方法(1 / 2)

一種網絡化稿件編輯校對方法

傳媒實務

作者:劉雲,邢建民

摘 要:為了提高期刊稿件無紙化、網絡化編輯校對水平,利用北大方正Apabi Reader閱讀器結合改進的傳統校對符號及校對方式,實現了稿件編輯校對全過程的無紙化、網絡化,顯著提高了編輯校對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無紙化;網絡化;稿件;編輯校對;方正Apabi Reader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19-02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用於期刊信息管理的期刊采編係統基本實現了稿件登記、初審、外審、終審、刊登的無紙化與網絡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質量。然而,由於排版軟件等因素的限製,使得大多數期刊編輯部在稿件編輯校對環節,仍然沿用著傳統的人工紙筆編輯校對方式[1,2],嚴重製約了期刊信息化、網絡化的全麵發展。隻有實現無紙化,才能落實網絡化。我們在長期編輯實踐中,探索出一種實現稿件編輯校對無紙化的簡便易行方法,即利用北大方正的Apabi Reader閱讀器[3],結合改進的傳統校對符號及校對方式,實現了期刊稿件編輯校對全過程的無紙化。

一、傳統編輯校對方式

對於“校對”的概念,普遍的認識是:忠於原稿,提出疑問,消滅差錯。隨著手寫稿逐步被打印稿所取代,其校對方法“對校法”、“折校法”、“讀校法”仍然是校對的主流方法,在紙介質稿件上采用編校符號用紅筆進行標注[4],依然是多數編輯部進行校對的方式。毋庸置疑,傳統的“人工紙筆”校對方式是編輯界前輩多年心血的付出、工作經驗的總結,但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推廣,也暴露出一些缺陷與不足。

(一)無法滿足期刊信息化、網絡化要求

當前廣泛使用的各種期刊采編係統基本實現了稿件登記、初審、外審、終審、刊登的信息化與網絡化,然而稿件編輯校對仍然采用“人工紙筆”方式,使得工作不方便離開辦公室進行,不方便在異地進行,這與期刊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要求相比而嚴重滯後。

(二)不符合資源節約的要求

以160頁的期刊至少進行三校為例,加上組版排頁,每期消耗的打印紙大概在400張左右(此處考慮了打印紙的正反使用),如果按雙月刊乘以6,再乘以全國期刊總數,其消耗的紙張數量絕非是小數字。

(三)不符合健康環保要求

如果僅僅是消耗打印紙,還不會對編輯的健康造成影響,但是,期刊編輯天天麵對的、近在咫尺的打印紙上布滿了碳粉(特別是正反兩麵),對健康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去尋找一種取代“人工紙筆”的稿件編輯校對工具。

二、方正Apabi Reader 閱讀器

傳統的稿件校對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利用簡明清晰的“校對符號”構成的“校對語言”,將其標注在校稿之上,構成了編輯人員與排版人員之間的“世界語”。因此我們認為,“校對符號”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依然可以作為編輯校對的基礎,而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可以標注符號的新平台,即可以替代紙介質稿件的電子版稿件編輯校對工具。

在我國,大多數編輯部都采用北大方正排版軟件,其輸出的發排文件為“.PS”文件,但該文件沒有提供文字符號標注的功能。有些編輯部采用“迂回戰術”,將方正發排文件轉換為“.PDF”文件,利用Apabi Reader 閱讀器實現了無紙化校對。然而,將發排文件轉換為“.PDF”文件,過程比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