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大學生網絡素養及其對自身的影響(1 / 3)

淺析大學生網絡素養及其對自身的影響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伏麗麗

摘 要: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高速發達的社會,網絡的普及率也愈發的高,大學生對網絡的利用也不斷的增加。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對利用網絡的大學生來說,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文章通過對當前網絡發展的探討,以及目前形勢下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的現狀進行探究,希望可以得出對大學生有利的網絡素養的方式,同時也希望大學生能夠適時調整自我,更好的利用網絡。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網絡素養;自我調整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39-02

當今信息爆炸的社會,使得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它與傳統的媒體所不同的是它能夠比較及時、快速的傳遞信息,它擁有豐富的資源,是一種“多感官”媒介形式,並且它可以讓受眾方便的進行互動和交流。因此,網絡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其媒介素養也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網絡的利弊一直以來是大家爭論的話題,如何正確的利用好網絡就顯得極其重要。大學生又是一個依賴網絡的群體,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也不斷加強。在目前的網絡傳播實踐中,虛假新聞多、炒作跟風多、剽竊侵權多、有害信息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保衛曾說,網絡傳播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對受眾的思想和行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大學生而言則更是需要引起其重視。因此,網絡傳播需要一種社會責任意識,要有很高的職業修養。對於我們新聞專業的同學來說以後可能會從事媒體這個行業,因此,這也是新聞傳播應當遵循的一項工作原則。

一、網絡素養的含義

網絡素養,是媒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在1933年首先由英國文化學者利維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出版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裏率先提出。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現在,經曆了一個從“抗拒媒介”到解讀、批判媒介、認同、運用媒介的過程[1]。由此也得出了關於媒介素養含義的較為認同的觀點: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而網絡素養作為媒介素養的組成部分,因而可以據此概括為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網絡信息的能力。它是人的基本素養中應具備的網絡素質及道德規範 。網絡素養應該包括使用網絡的知識和技能;對網絡信息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網絡溝通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

二、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分析

(一)網絡媒體及其內容的發展現狀

當網絡媒體裹挾著巨資洶湧而來之時,我們的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網絡各種媒體的發展,包括社交網絡和社交工具的興起和流行,使得受眾在對媒體信息的選擇上有了更為方便的途徑。網絡媒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以自己獨特的優越性為大眾所喜歡,他豐富的資源能夠為受眾提供鮮活的資料和素材,能夠獲取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最有價值的信息。近些年來,各個門戶網站的建立和發展也使得網絡媒體愈來愈豐富,像新浪、騰訊、搜狐等網站,新媒體的技術也不斷的成熟,使用網絡媒體的消費者也愈發的增多。過去人們看報讀書的時間已經向網絡轉移,手機用戶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機的使用,使得大家接觸網絡的頻率更高。然而,像所有的媒體一樣,網絡也不例外的是一把雙刃劍,有它的弊的一方麵。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並彌漫著整個網絡世界,使得人們不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才是正確的和可信的,很多時候根本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