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聞文本群的存在原因及表現形式(1 / 3)

論新聞文本群的存在原因及表現形式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王雄偉

摘 要:新聞報道以文本群的形式出現是一種常見現象,在網絡媒體發達的今天,這一現象更為普遍。本文就其存在原因及其互動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指出新聞媒體的性質、新聞報道的目的是主要原因,而同類主題文本間無意識互動和同類主題文本間有意識互動是其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新聞文本群;原因;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41-02

新聞文本是新聞傳播主體創造的勞動成果,是新聞接受主體認知評價的對象,是傳、受主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進行交流、溝通和互動的中介。新聞文本既反映著傳播主體的傳播目的和傳播水平,也直接影響新聞接受主體的收受活動[1]。新聞與文學一樣,都存在文本群現象,它是指傳播主體從某一意圖出發而將內容相似相近的三篇以上的報道集中在某一時間段內傳播的新聞報道群體[2]。

一、新聞文本群存在的原因

新聞實務操作上的文本群現象更為明顯,新聞畢竟不同於文學,文學創作的個人化、非社會化、非組織化特點,注定它在這方麵的鬆散性;而新聞事業的組織性、政府性、企業性等特色,特別是我國新聞事業的“喉舌”性質,更是注定了文本群現象的大量存在。具體而言:

其一,新聞事業作為一個戰線而存在,在新聞報道上必然存在整體的領導以及相對統一的報道行為。新聞生產主要是一種話語實踐,一種話語安排形式。在這種語篇鏈的每一環節,事件被一再代碼化,因而它又體現了筆者、說者或機構的社會認知[3]。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權責範圍內決定話語的體裁、話題、內容和表達方式。如此一來,使得新聞報道內容的主題集中化且具有明確的指示性,從而導致大量文本群的產生。

其二,新聞事業作為階級輿論工具,在我國既是人民的耳口喉舌,也是黨和政府的耳口喉舌,其指導輿論和宣傳推廣的功能,需要文本間的群體互動。宣傳就是為了某一政治目的進行大規模大範圍長時間的報道,由此可見:首先,宣傳具有明確的主題,決定了同一文本群的大量出現;其次,“長時間、大規模”也說明需要大量同一宣傳主題下的大量文本積累,需要單文本與群文本的互動聯合,隻有兩者互動才能形成力量。

其三,新聞單位的企業屬性,決定了它的報道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要遵循新聞規律來組織報道,抓社會熱點、抓受眾興趣點,這也造成文本群的大量出現。

在新聞實務操作過程中,傳播者利用文本群這一報道手段的明確目的就是為了帶來其所期待的傳播效果,通過大量的文本群給受眾帶來視聽上的連環轟炸,從而使受眾對報道的內容產生相關反應(不外乎正效應、零效應、負效應這三種),這正是傳播者在新聞活動中大量運用這種報道手段的原因之一。

二、新聞文本群互動的表現形式

要達到傳播者需要的效果,文本之間需要組成文本群才能達到應有的聲勢。如2003年《南方都市報》報道的“孫誌剛事件”,如果隻是一個單文本的動態消息,肯定不會引起廣泛關注。又如重慶釘子戶、溫州動車事故報道等,都是文本的群體互動才形成疊加效應。正如學者陶喆在《:一個媒介事件的構建和倫理分析》中指出:媒介事件是大眾媒介議程設置功能的集中體現。媒體能夠通過持續對某一問題的集中報道,使原來不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內的事件成為一時間社會關注的焦點[4]。這是對文本群傳播力的形象說明。

新聞文本中,單文本形成的群體互動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單文本之間在采編過程中是無意識的各自獨立,但在表現結果上,由於內容或主題上的相近性在無形中又會形成一個主題,或給受眾一個整體上的印象或觀點,這就是單文本之間形成的群體互動;二是大量有組織的文本之間形成的文本群,他們之間的各個文本與群體之間形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