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詩新聞”挖掘新聞寫作“短實新”寶藏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胡海明
摘 要:好的新聞與好的文學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聞可以是“急就的文學”,文學則可以是“常新的新聞”。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望之彌高,鑽之彌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聞”,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詩人的不少作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堪稱“短實新”的典範。
關鍵詞:唐詩;新聞;“短實新”的典範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45-02
新聞與文學看似對立的兩極,因為新聞以真實為本,文學以虛構為基。然而,就反映社會現實的本質真實來說,好的新聞與好的文學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聞可以是“急就的文學(literature in a hurry)”,文學則可以是“常新的新聞(news that stays news)”。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望之彌高,鑽之彌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聞”,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詩人的不少作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1],堪稱“短實新”的典範。
一、唐詩“新聞”的範本——《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2]。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從“車轔轔,馬蕭蕭”到“哭聲直上幹雲霄”,杜甫以栩栩如生的詩句,展現了一個人哭馬嘶、肝腸寸斷的淒慘送別圖景,觸目驚心,震人心弦。緊接著,通過“道旁過者”即詩人提問,引出“詩眼”或“新聞主題”——“行人但雲點行頻”,即統治者窮兵黷武、頻繁征兵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至此,以曆曆如在目前的現場描寫引入的“導語”完成。
從“或從十五北防河”起,詩人引用了“行人”的話提供了一個“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的鮮活典型案例,有力地闡述印證了導語。接著詩人從眼前的場景蕩開,將自己在各地的所見所聞,濃縮在“邊庭流血成海水”到“被驅不異犬與雞”八句中,實現了從個別到一般的飛躍,拓展深化了主題。再下來,詩人又回到現場,引用“役夫”的話,說出“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的無奈和憤懣。緊接著,詩人又跳出眼前情景,發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千古喟歎,最後用鬼哭白骨、天陰雨濕的陰森慘淡畫麵結束全篇。
綜上,在這首現實主義傑作中,詩人有如一位出色的“記者”,親臨現場,細致觀察,深入采訪,擷取典型案例、細節和引語,融入宏大的時代背景,輔以類“倒金字塔”式的謀篇布局,最終成就了這一“常新的新聞”。
二、針砭時弊、憂國憂民——唐詩“新聞”的主旋律
以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讀萬卷書”,更“行萬裏路”。他們深入民間,了解民生疾苦,同情百姓,嫉惡如仇,針砭暴政、亂政、苛政、腐政,矛頭所向,直至宮廷皇家。
風雅比興、針砭時弊一直是白居易詩歌創作的主旋律之一。他自述“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1]”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四年間,江南等地大旱,白居易上疏請求“減免租稅”獲準,唐憲宗還下了罪己詔。詩人沒有居功自賞,也沒有歌頌“皇恩浩蕩”,因為他發現,盡管“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但為了政績,“長史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直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時,才傳達免除租稅詔令,讓百姓“虛受吾君蠲免恩”。在《杜陵叟》中,詩人通過“歲種薄田一頃餘”的杜陵叟的經曆,揭露了皇帝和地方官員合演的“蠲而不免”的“雙簧戲”,力透紙背,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