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係統學習是掌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規律的捷徑(1 / 3)

係統學習是掌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規律的捷徑

學者專欄

作者:賈寧

摘 要:播音主持有著可以被人掌握的內在規律,來源於播音主持藝術實踐的總結。同時,新聞、傳播、語言、表演等姊妹專業“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國外和境外的優秀廣播電視節目中優秀主播和主持人的傑出表現,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學習借鑒的廣闊來源。但是,播音員主持人的成長和培養必須符合和尊重藝術規律,而通過係統學習是掌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規律的捷徑。

關鍵詞:播音主持;係統學習;專業規律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級各類廣播電視機構及廣播電視新興媒體,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培養的播音員主持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專業院校畢業的播音員主持人不但在人數上大大領先於經專業培養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經曆,也在挑戰專業培養的底線。

於是,關於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與主持藝術是否有學有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培養路徑是否合適等一係列問題,拷問著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辦學者,也動搖著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習者。

這似乎揭示了一個現實的結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確實有無師自通的情況。無論是人民廣播初創時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員的成功創業,還是在與經過專業培養的播音員主持人並肩戰鬥時並不遜色、甚至出色的表現者,還有在播音主持的頂級大賽中讓經過專業培養者當配角的佼佼者,都證明播音主持的專業培養過程並非不可逾越的過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斷中加上“似乎”,卻保留了筆者對“無師自通”的深度解讀,即“無師”是表麵現象,“自通”之“自”恰恰證明了“師”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規律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實踐即師

在廣播還是新鮮事物的年代,人民廣播的第一代播音員麥風、孟啟予、錢家楣、丁一嵐、齊越等,雖未經過正規專業訓練,但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每天認真讀報,互相切磋,探討和掌握播音要領,以勇敢開拓者的姿態,獨立開創人民廣播播音一代新風。親身的實踐和不斷的總結,使他們逐漸掌握了播音的規律。作為實踐總結的《陝北台播音組關於訓練和培養播音員的意見》、《北平新華廣播電台訓練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選擇播音員的標準、播音員應注意的事項,如怎樣準備稿件、如何掌握抑揚頓挫快慢輕重、如何表達語氣情感,規定了播音手續,播音員應遵守的製度等[1]。

在專業播音教學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國人民廣播的老一代播音員,靠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靠對播音實踐的執著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為廣大受眾歡迎的、“憎愛分明、剛柔相濟、親切自然、嚴謹生動”的獨特播音風格。盡管缺少成文的專業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組的業務學習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出現了許多業務研究的論述。1954年齊越的《播音員和實況轉播》、夏青的《克服報道新聞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員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蘇聯播音員撰寫的播音經驗文章,在播音界一時洛陽紙貴。1955年,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播音工作經驗,領導和專家也分別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係列具體要求。

由此可見,播音主持有著可以被人掌握的內在規律。早期播音員在播音實踐中就在不斷探索著它的規律,並在實踐中遵循被探索出來的規律,播音主持業務理論體係的建構也得益於播音主持業務的實踐。播音主持並非“無師”,實踐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師”。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經形成獨立學科、播音主持理論研究已上升到學術級別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論體係仍要用實踐不斷豐富、發展,播音主持的訓練體係仍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齊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講話時就說“培育新播音員,實踐很重要。[2]”、“隻有那些熱愛生活、熱愛人民,並善於從生活和人民中積累情緒記憶的,才可能獲得豐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藝術家、天津師範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創始人關山先生也指出“表達能力的提高須通過多讀、多練、多實踐,才能掌握純熟的技巧。[4]”

二、姊妹專業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領域知識即師

請留意提兩代播音大師的經曆:

齊越(1922~1993)先生194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新聞係,同年10月參加革命,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擔任編輯,1947年擔任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播音員。

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重要的文告新聞經齊越同誌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氣,瓦解了敵人的鬥誌,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的幾十年漫長播音生涯中,齊越以特有的莊重、深沉的聲音感染了千百萬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