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所知道的孫子故裏(1 / 1)

牽手憶石

作者:孫光利

窮,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這印象最初源於我少年時的困苦生活,後來源於社會對它的認知。當然了,日子是過給自己的,而不是讓人看的,可是為什麼別人都認為你是窮苦的呢?我想這就是個問題了。

對於我,孫武子的聲名還遠不如他的後人孫臏呢。一部東周列國誌孫臏與龐涓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孫臏的智謀遠在龐涓之上。至於他的先輩孫武子,那是在八十年代後期我上初中時,聽說縣裏要打造孫子故裏,聽說有十年規劃雲雲。自那時起,我才知道孫武子是與伍子胥同時代的風雲人物,且有《孫子十三篇》傳於後世。還記得表哥自肥城回來後我也曾得意地對他說起這件事,那意思是說從今往後我們這窮鄉僻壤就是孫武子的故裏了。如今想來,我那時對表哥說那些,也很有一些市儈之氣,表哥,一個煤炭工人,他也未必知道孫武子是誰誰。

不錯,我們這裏的的確確是孫武子的故裏,盡管學界有人因為一些見不得人的的緣由對此持反對態度,但我對此深信不疑。可問題在於我們這裏是孫武子的故裏又怎樣不是又怎樣?一個小地方不會因為突然出現了名人就大起來,自然一個大地方也不會因為沒有什麼名人就小下來。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越來越證明著我的這一想法。隻是至今仍有一些人打著孫武子的招牌搞一些斂財活動,可惜因為窮,出手不大方,顯得小氣了。活動搞下來反倒賠了些錢財。有時候,我感覺這裏的精神比物質還要貧窮,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了。不孝的後人有愧於孫武子他老人家了。

在這裏最早修建的是孫子故園。故園二字,我的理解就是老家的意思,但,這裏是否就是孫武子的老家,僅憑幾個人喋喋不休地爭論出土的幾件文物是靠不住的,難道一個人生於何地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如是這樣,我們又為何眼睜睜地看著一些當時之才的流失呢?是否也要等到他有了孫武子一樣的聲名後再給他修故居“誠心”邀其回家嗎?倘如此,我們做的隻是一件勞民傷財的花架子工程罷了,哪裏還有什麼重大意義存在,更與造福子孫後代一點邊角都牽扯不上。十多年前,我也曾在那故園裏住過一些時日,不大的院子,按仿古而建,紅磚碧瓦雕欄玉砌,院子裏的石碑上無非是一些軍政要人的題詞,另有幾件很舊的兵器,據說是出土的文物。院外依湖建有一個廣場,孫武子的塑像就在廣場上按劍而立。還記得曾有一個中青年畫家,終日在裏麵做孫武子的畫像,我見過的一些,無非是一個老人一個小孩,或者在一起或者分開,或者坐或者站,看來政要、文人皆不能免俗的。還是那些日出勞作日落而歸的百姓們好啊,他們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不以孫武子為榮,亦不識得孫武子的意義;意義,從來都是官樣文字裏的套話,對於他們來說遠不如有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來得實惠。

再後來,又在小城的西北方向建了一個兵法城,我隻在修建之初去過一次,果然比這城內的故園更具規模,隻是不知道這又花去了百姓的多少血汗錢。從開發孫武子故裏文化至今,小城的有關部門每年都要樂此不疲地搞一個所謂的旅遊節。隻不過,關於那節日的境況,當地媒體的報道與去過那裏的群眾所述卻根本就是大相徑庭的兩個樣子,對此,我看還是走群眾路線的好些。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裏依舊貧窮,隻不過今天,於窮之外卻又在拚命地折騰,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老俗話——越窮越折騰,越折騰越窮。因為除此外,我並沒有看到什麼。孫武子站立在那裏,香火都有些冷冷清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