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建設對園區發展的推動作用研究(1 / 3)

文化建設對園區發展的推動作用研究

管理創新

作者:吳義傑 王磊

摘要: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成為了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在現階段社會發展中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文章從徐莊軟件園的園區文化特質入手,立足政府管理層麵,解構文化建設實踐路徑,深入分析文化建設在推動園區發展中所發揮的引擎作用,並就實踐中所遇到的文化建設難點問題及未來發展做出延展性探索。

關鍵詞:文化建設;園區發展;推動作用;徐莊軟件園

一、引言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的今天,文化的“軟實力”越來越表現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道理”。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成為了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科技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引擎,其文化特質更是深深影響著園區乃至周邊區域的發展。

徐莊軟件園曆經十年發展,已迅速成長為南京軟件名城格局中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軟件產業園區。2011年以來,徐莊既麵臨著“人才、科技、教育、創新”為特征的第三次發展機遇和二次創業的廣闊前景,而園區文化建設,不僅是徐莊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更是塑造園區競爭優勢的核心構件。如何通過園區文化這把鑰匙來引領發展、推動發展、加速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

二、徐莊文化特質與實現路徑

1. 徐莊文化的內涵。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群體、特定的階段和特定的區域。即便是對於科技園區這樣一個相對較小的地域,在不同發展階段,其文化內涵也不斷變化,往往體現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群體追求。在目前的轉型發展階段,徐莊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吸引力:一種理念——建設幸福企業是企業的使命,讓企業幸福是園區的責任。園區發展的起步階段,最需要的是對產業、人才的集聚。基於此,我們引入了社區文化的概念,借鑒社區“委、居、站、辦”工作模式。一方麵,可為企業提供工商、稅務、法律等綜合性服務;另一方麵,通過人才聯席會等互動平台可滿足企業溝通交流、信息共享、自我管理的主觀願望。這種“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導向下的“徐莊模式”服務體係,使徐莊園區在宏觀政策環境日趨一致的激烈競爭中,憑借政務環境的差異性打造出新一輪發展優勢,並成為園區集聚產業、人才的直接推動力。

(2)凝聚力:一條紐帶——人才成就、企業成功、園區成名。

人才、企業、園區是徐莊發展格局的三大核心組成要素,三方立場定位不同,決定了其目標追求也不同。“人才成就、企業成功、園區成名”這一理念的提出,首先闡述出人才、企業、園區三方共存共榮、相互支撐的緊密聯係;其次重點突出了人才在科技型企業及園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體現出新一輪經濟發展由依靠物質資源要素投入向依靠創新資源要素投入轉變的時代特征;三是將園區文化建設與園區的經濟發展使命緊密結合,有力契合人才與企業自身最初的發展訴求。

(3)創造力:一個追求——創業致實、創新致遠。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一種精神力量,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徐莊軟件園現處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各方麵矛盾、訴求累積疊加,更加需要一個主題鮮明、積極進取的文化理念來引導、鼓勵企業及人才發展,因此,我們提出了徐莊追求——“創業致實,創新致遠”。創業致實是徐莊發展的目標追求,“實”兼有務實、殷實兩層含義;創新致遠是徐莊發展的理念追求,是園區和企業共同的生命力。園區不斷要創新管理模式、服務理念,企業要不斷創新核心技術、發展思路,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攜手並進。這一理念不僅決定了徐莊未來的發展導向,同時明晰了“創業”、“創新”兩大主導實施路徑。

2. 徐莊文化的結構。文化建設相較於載體、產業來說,並不是十分具體、直觀,但卻無處不在無處不見,我們借鑒企業文化層次論原理,將徐莊文化結構大致分解如下:

(1)物質層:主要指的是園區的硬件載體和物理環境所表現出的器物文化。徐莊毗鄰中山陵園風景區,有著適合激發創新靈感的天然生態優勢;且入駐人群以從事創造性腦力勞動的青年群體為主。因此,徐莊在做整體形象設計時,除了統一標識形象、模式,在設計方麵更強調現代感。

(2)行為層:主要包括園區總體發展目標和製度文化兩個方麵。徐莊在目標體係方麵,不僅有基本的產業產出和載體建設指標,同時也包括創新能力、高端人才、企業孵化等指標,對園區的產業規劃及孵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製度文化方麵其職能定位及組織架構逐步由以管理為核心向以服務為核心轉化:首先是服務性部門在管委會內設機構比重在不斷增加,且日趨專業化;其次是服務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和目標任務,並進行績效考核;再次是在原有製度框架下,對服務工作的規範建立清晰、規範的製度體係,包括首問負責製、限時辦結製、定期回訪製和責任追究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