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返暖,物流業如何複蘇(2 / 3)

韓永生:金融危機之後的新一輪競爭隨之產生,而人們的消費會越來越理性化。中國GDP是多於西方國家多少倍的能源消耗帶來的,反過來說我們在內部調整上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使我們的產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回到物流業,我認為物流是企業節省成本非常大的一個部分,甚至我認為是當今企業最能節省成本的一塊。

我在雅戈爾集團擔任5年副總經理,對服裝行業比較熟,我提出的口號是:通過物流的改善,讓企業在市場中建立決定性的競爭優勢。絕對性競爭優勢首要前提是滿足足夠多客戶的重要需求。假設如果我們的企業能幫助客戶治病的話,會建立起決定性的競爭優勢,就是說隻有你能做到,競爭對手做不到。今天我們物流企業能夠用物流體係避免或者減少不確定的風險。服裝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市場,誰也不知道今年開發出來的產品哪個好賣,哪個不好賣,誰也不知道哪個市場要多少,但是物流可以做到。所以我把物流比成自來水模型,誰也不知道哪家哪戶用多少水,但恰恰可以通過後台整個運輸管道,水管一開要多少就放多少水,而不是說先做一個確定性假設,說家裏需要多少水,然後再提供多少水。我們把原來確定性的物流體係,定貨、采購、生產、配送體係改為不確定性的,自來水式的、自助餐式的新物流體係,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庫存。一般服裝做一半賣一半,庫存一半,但是我們采用物流的變革,我們在杭州一家企業裏做到,隻用現在的1/4庫存就可以完成全部的周轉,庫存降到很低。傳統的服裝行業規定是:下單定貨買斷。我們現在就改變這個行規,跟經銷商說定貨不用買斷,你要多少補多少,定的貨不好賣,你就取消定單,結果這家企業建立起絕對性的定單因素,沒有一家服裝企業敢跟,但是我們做到了。這家企業用這招可以解除下遊經銷商的巨大風險,招商沒有任何問題,使他們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並迅速拓展了市場。物流是造成中國企業巨大浪費的原因之一,因為生產的確定性、定單的確定性和市場的不確定性造成巨大反差,而物流企業應該改變傳統做法,用一種新的模式來對應不確定性,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提升競爭力。

王學東:中國的物流供應商是否可以做到跟客戶共同承擔風險,在之前談貿易合同的時候就成為搭檔以及夥伴關係,這是很關鍵的一個轉變。我們現在和一些大客戶已經這麼合作了,我們現在不僅要和客戶一起共擔風險,還要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幫助我們的客戶形成競爭優勢。這塊考驗物流企業的控製力和能力,這是物流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有很大的空間。

高建華:物流業遇到的問題其實在製造業、服務業多少年前也遇到過,基本都已經解決了,其實就是個性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在國外叫大規模定製。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照明企業一年可能會開發幾百個燈,如果每一個都從頭開發的話,可能要花幾百個小時,什麼叫大規模定製?就是燈裏80%的東西是永恒不變的,這叫平台,大規模定製的前提條件是有一個平台,任何一個人要創新,不是從頭到尾搞一個新東西,而是在80%基礎上加上20%的新設計和新創意。其實做管理谘詢也是這樣,80%是模塊化,20%的東西進行重新加工處理,所以對客戶來講是100%的個性化,而對企業來說是80%的平台化加20%的個性化。

另外我認為中國的物流成本占比重大並不是中國物流成本高,而是產品價值低。本來應該賣2000塊錢的東西,但是我們隻賣1000塊錢,原本10塊錢的成本比重就加大了。

這就說到差異化和同質化的問題,同質化的產品拚命壓物流成本又能怎麼樣。但是像蘋果不會在乎這個,一個iPhone幾千塊,物流成本10塊錢就無所謂。所以中國企業現在麵臨的一個誤區就是降成本,而我認為低成本戰略已經到了盡頭。我們隻敢做比別人便宜的,不敢比別人貴,這是一種弱勢文化屬性下的必然結果,我們需要有強勢的文化心理,讓全世界來為我們打工。

開源節流誰都知道,美國人一天到晚想開源,借錢花,中國一天到晚節流儲蓄,結果是全世界罵你,說世界金融危機因為你們存錢太多了。

我們一直想降成本,人家一直想提價格。中國人喜歡往後看,影視作品大部分都是幾千年前的事,美國人往前看,琢磨的都是未來的事,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覺得這個突破口首先要了解市場經濟發展趨勢,從同質化的商品轉成差異化的產品,這個時候物流企業壓力會減少。我買一個東西花3塊錢包裝,如果東西本身10塊錢你肯定不幹,如果這個東西3千塊錢,花3塊錢包裝就無所謂了。從宏觀上來講,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物流行業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經濟的一個轉型問題,如果大家還意識不到這點,還在降低成本的路上走,最後一定出事。

標準化和個性化不是非此即彼

傅強:原來企業強調標準化,現在是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標準化和個性化的實踐矛盾嗎?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知道泰德就存在標準配煤和對電廠進行個性化服務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無論是個性化還是標準化的服務,在新一輪的經濟複蘇過程中,是不是要多考慮相關利益方在這個領域中的共贏,而不是單純的自我體係和自我利益?

李國強:標準化和個性化實際上沒有什麼矛盾。按照現代物流第三方物流,或者叫第四方物流,或者供應鏈管理的說法,服務方案就是個性化的,這對應用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企業提出了更高挑戰,實現個性化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定單和業務,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還是完全傳統的低端的物流操作,沒戲。

高建華:怎麼樣幫助客戶提高價值,這對中國整個產業良性循環的建立會有價值。思維不能總是停留在降成本上,必須提高價值,讓你的東西與眾不同,隻有與眾不同附加值才能提高。比如茅台酒就要提價,當然二鍋頭不能漲,是老百姓喝的,要根據不同消費群體在製定價格和價值的關係。這個世界我們看到兩個趨勢,第一個大趨勢是免費模式,第二個趨勢是外包模式,這是我看到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主流的東西。而物流其實就是企業外包。

侯玉新:我們做煤炭流通服務,我們公司的總部有一個運營公司,7天工作製,24小時值班,我們叫儲配基地,倉儲和配送都視頻連接,可以24小時監控所有客戶的煤炭運輸狀態。另外就是業務模式上,我們有三種,一種叫標準煤,一種叫定製,一種叫外包,分別對應不同客戶的需求。

在我們這個行業,一個完整的服務鏈條是我從上遊煤炭生產企業采購,通過鐵路快運,從東北或者是蒙東鐵路到環渤海京津塘這些港口,進港口到儲備基地進行加工混配,然後租船進倉,到山東和長三角,然後到長三角甚至到華南港口後再通過鐵路或者汽運,也可能有長江水運,然後到客戶那裏。我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從坑口到爐口,從出煤的坑口到電廠燒煤的爐口,我們提供全流程服務解決方案。標準化和個性化的問題,高老師說80%平台加20%個性化,我覺得這兩個事其實不矛盾,我們剛才說了一個完整流程,對應不同客戶來講,不同電廠需求不一樣,有的人需求一段,有的人需要提供全流程。

標準煤、定製、外包,然後對應不同客戶需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每個客戶需求都是個性化的,其實在我的角度,在每個環節,我提供的都是標準化煤。當然講到創新,做煤炭流通企業,過去是像個大市場,一堆人把煤運去然後在那高聲叫賣,但是泰德不一樣,泰德業務經理出去說現在我有泰德1到8號煤,你要哪一號,我們已經有標簽,有自己的品牌,1到8號煤,這個煤含水、含硫,這些技術指標都是標準化的,這是我自己配置的標準煤,我們現在和客戶這樣做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