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經濟回暖,如何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是物流行業及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共同麵對和思考的問題
參會嘉賓
——
李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主任
高建華彙智谘詢總裁、營銷管理專家
韓永生中科院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供應鏈管理專家
李晨曄索奧(中國)總裁、戰略管理專家
薑鍾嚴中國神華煤製油物流經理
王學東中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
侯玉新大連泰德煤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李書文四川中潤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智囊傳媒總裁傅強
策劃人:《新智囊》副主編汪興洋
後金融危機時代物流業的機遇在哪裏?
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出台,如何影響物流業發展?
製約中國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哪些?
企業如何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企業如何創新與發展?
可持續發展對物流業產生了哪些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電荒、煤荒,物流業如何迎接“氣候”挑戰?
始於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曾讓物流業“瑟瑟發抖”,不少物流企業甚至關門歇業。2009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複蘇,外貿企業國外訂單開始增加,物流業出現複蘇跡象。
在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出台一年後,進一步細化的促進物流業發展的政策也陸續出台,國內物流業正在經曆著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時光。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複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物流總成本約占GDP的18%,而美國才占8.99%;如果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到15%,每年將直接節省約2400億元物流成本,並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外貿供應鏈上,我國每年2萬多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中,80%的訂單是FOB條款,服務貿易逆差嚴重。在全球製造業大國的盛名之下,今日中國供應鏈卻越來越深地被外企掌控!
我國物流業的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製約物流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還依然存在,物流企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樣存在。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就預言,物流業是每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黑大陸”,是“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後邊界”。
第三方物流企業如何運用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理念、技術與方法,實施采購、生產、銷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體化運作,幫助生產企業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對市場的響應速度,降低庫存,加速周轉,最終實現企業物流成本的降低,是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客戶共同關注的話題。
物流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業企業、客戶及其它相關領域的共同努力,回顧與展望在於發現問題、把握機遇,通過創新與變革尋找解決問題的共同路徑,最終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振興。
當物流遇到“寒流”
傅強:物流業是中國十大振興產業中唯一橫向的一個產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體係,但去年整體行業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不小影響。我們發現很多縱向客戶對於橫向服務性企業的需求和要求不斷加大,經濟返暖,物流業如何複蘇?我們邀請了物流企業代表、專家,包括企業用戶,希望能夠從宏觀經濟層麵,從客戶滿意角度、營銷角度、供應鏈物流以及其他如煤電角度,討論物流行業去年的一些難點,以及未來的一些機會。
李國強:物流業是現代經濟裏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2010年大政方針和經濟工作重點,一個是要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一個是調整結構,再一個就是要防止通脹。2010年新增貸款盡管會比2009年少,但也不會少到哪去,如果投資不足的話會前功盡棄,現在看來比較好的形勢能不能維持、維護,是很重要的方麵。
通過這次金融危機,很多麵向外向型經濟的物流企業需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另外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也會帶動中國物流格局的變動。
物流麵臨的新階段、新形勢,需要我們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從宏觀到微觀對企業而言在戰略上都有一個相應調整。
進入21世紀頭10年,我們的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非常明顯,我們已經進入了高鐵時代,高速公路時代,交通運輸的硬件、基礎設施的改變,對物流業的發展都會產生根本影響。
2010年,對於物流企業來講是一個整合的過程,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對現代物流有了新認識,也都在強調、落實物流產業振興規劃,培育區域性的物流園區,或者是物流產業集群等等。一些真正具有高度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的企業會脫穎而出並迅速發展。
侯玉新:我們是做煤炭流通服務的,因為從事這個行業,基本上已經習慣了每年到冬季煤就開始緊張,個人感覺是能夠覆蓋整個中國的煤炭流通體係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前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做法叫“煤電一體化”,煤電雙方互相參股。前一段有媒體記者做了一個深度調研,結論是煤電一體化不可行。他舉了一個案例,一個電廠到一個煤炭生產企業參股,參股後,本來用意是在煤炭資源緊張的時候,可以作為股東優先保證對自己的資源供應,最後發現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他是小股東,不是控股方,大股東跟他講如果在同等價格下,你可以優先獲得發貨,但是如果市場有其他買方的報價明顯比你價格要好,那沒辦法,隻能優先給客戶方。但你投資了,你是股東,一分錢不少地分紅。所以發現“煤電一體化”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煤炭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缺乏一個有效的市場化的流通服務體係,這可能是根本問題。
王學東:我們中外運原來以做進出口貿易運輸為主,近年來外貿依然向好,但是今後的增長速度、總量都會有變化。另外,國內物流市場的需求非常大,公司也調整加大了對國內物流業務的重視。物流是一個服務行業,肯定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首先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將會給物流業帶來機遇;其次需要物流業與客戶形成協同合作的關係,從解決客戶的問題和麻煩入手進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薑鍾嚴:經濟嚴冬對我們神華肯定有很大影響。由於出口受到很大阻礙,國家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鼓勵在大型工程建設的時候購買國內企業製造的產品,如果買這些產品在增值稅抵扣上就給一些優惠。那麼,我們還是要盡量用足國家政策,國家政策兩個方向,一個是新出現的變化,就是鼓勵購買國內製造業產品,還有一個是國家一直實行的鼓勵建設項目優惠,比如低碳項目或者能源項目,主要體現在減免和優惠上。對我們來說,希望能夠第一時間拿到優惠,盡量減少企業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具體操作上多利用一些妥善的方式,在我們不熟悉的地區、港口以及產品的情況下,讓成熟第三方物流公司做我們的管理公司。
如何強化核心競爭力
傅強:經濟危機暴露出企業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庫存問題、周轉率問題等等,隨著經濟的回暖,物流業能否借力複蘇,能否幫助大家在新競爭環境中提高優勢作用?而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又如何提高?企業在2010年複蘇,在很大程度上要強化競爭力,成本是不是一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