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出海”三大動向(1 / 3)

在金融危機引發的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的浪潮中,投資主體仍保持國企為主、壟斷性行業為主的特點,但麵臨的問題和具體的操作手法卻與過去有所不同

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近年來不斷增長。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經曆了私營經濟和對外投資從無到有、出口和外彙儲備由少到多、彙率和審批程序由嚴到寬的過程,對外投資策略也由反映國家政策逐漸回歸企業的經濟理性。

目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較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型中國企業海外資產占比仍然很低,在我們統計的88家企業中,僅四家(4.5%)超過10%;77%的企業海外資產占比不超過1%。四家海外資產占比超過10%的企業為聯想(19.4%),國航(16.5%),TCL(12.3%),和中海集裝箱(11.9%)。聯想收購IBM PC業務,TCL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和Thompson RTC業務,國航通過資產重組大比例持有香港國泰航空股份,這些公司高海外資產占比的背後,均涉及大型海外並購交易,這似乎說明收購是取得海外資產的最快途徑。

通過統計財富中國100強的海外投資,我們發現大型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在行業分布上高度集中在壟斷國企占統治地位的金融、石油、航空、電力行業和中國企業具備一定優勢的IT、家電等競爭行業;在地域分布上集中於港、澳、新加坡等華人聚集區,或非洲、澳大利亞等資源豐富地區。由於政策向大型國企傾斜,使得這些企業一方麵盈利能力強,一方麵大膽投資海外,造成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更傾向於投資海外的假象。大型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仍然較低,以開拓海外市場為目的的投資目前來看成效不彰。

中國企業出海緊迫感加強

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加劇增加中國外彙儲備貶值風險,從側麵推動中國政府更加積極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收購海外資產。中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策略,形成了大量的外彙儲備,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中國的外彙儲備餘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3萬億美元,而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計的資產。隨著各國的救市行動展開,特別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定量寬鬆(Quantitative Ease)政策的執行,美元弱勢造成中國外彙儲備貶值預期。外彙儲備保值增值壓力增大,而將美元計資產置換為中國經濟發展急需的初級資源成為中國外彙投資的占優策略,而這一目標需要由企業海外投資實現。

相當多的國企收購案例背後出現政策性支持的痕跡,如中鋁注資力拓的交易。作為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改變了以往偏重北美和歐洲金融市場的策略,最近將投資重點轉向資源、地產等更具有抗通脹能力的領域。2009年7月,中投以15億美元入股加拿大泰克資源公司,獲得17.2%的股份;9月,8.5億美元收購亞洲最大的農產品、大宗工業原料供應商之一的香港來寶集團12.91%的股權;10月,入股俄羅斯石油公司諾貝魯(Nobel Oil Group)。中投的動向具有指標性意義,中投投資轉向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的金融管理當局對外彙資產過分依賴美元的擔心。

在金融危機引發的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的浪潮中,投資主體仍保持國企為主、壟斷性行業為主的特點,但麵臨的問題和具體的操作手法與過去有所不同。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全球對能源、金屬等大宗商品需求趨弱,價格大幅下降,某些國外公司特別是資源型企業資金緊張,股價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