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執行力需要心理戰(1 / 3)

完美的執行力來源於大動力、小阻力。可是在實際執行中,計劃執行卻是阻力重重,阻力來自何處?可能要最先過的是心理關

製定執行計劃後,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阻力,這些阻力有時候不一定來自計劃本身,而是來自於執行群體的心理,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化”。

心理傳染化:

個體易受他人感情的傳染

當執行個體受到所在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國外的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胡子的“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裏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灰換幔笈諾耐В芭諾耐В屑淶耐Ф枷群缶倨鵒聳幀2壞?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個體之間的心理影響——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在群體遷徙中,當一隻受到驚嚇的旅鼠跳下懸崖時,其他的旅鼠也會盲目地跟著它跳下去。執行者往往會被身旁人的行為、心情感染,所以防範對團隊有消極影響、說消極話的極端成員,自動遠離那些愛發牢騷,善於尋找借口的員工,他們會把真正的執行者引導到錯誤的地方去。

行為同一化:

個體異質會融化於群體同質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經作過一個經典的“線段實驗”:被測試者有八人,其中隻有一個是真正的被測試者,其他人都是為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給被測試者每人兩張卡片,一張上有一條線,另一張卡片上有三條長度不同的線,然後讓被測試者說出三條線中哪一個與第一張卡片上的線長度相同。

表麵上是調查被測試者對線段長度的判斷,實際上是看在群體壓力介入環境時,將會出現什麼情況。阿希讓被測試者在幾次正確的判斷線段長度之後,故意都給出錯誤的答案,然後觀察真正被測試者的反應。

實驗結果驚人地發現:有33%的被測試者,屈服於小組其他人的壓力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而且可以觀察到,被測試者在屈服於群體壓力的過程中,伴隨著激烈的內心衝突,因此這個實驗還引發了學術界關於實驗中的倫理道德的大論爭。實驗表明: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從自身感覺得來信息相互抵觸。群體壓力導致了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以前人們從未彼此見過的偶然群體。

執行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效應,這種效應在管理學和經濟學上被稱為“羊群效應”:一個羊群往往是一個比較散亂的組織,所有的羊都會被頭羊以及自己的夥伴所影響。頭羊在偶然中發現了一大片肥沃鮮美的青草地,然後在那兒甜美地吃著新鮮的青草,其他的羊就會一哄而上,想著爭搶那些青草。即使不遠處有覬覦的狼潛伏,或者翻過一座小山坡還有更大更好的一片青草,它們也不會在意,它們隻是迷戀著眼前的草地。